时间:2014-01-16 来源:紫砂之家
我刚开始玩壶的时候也受到这些问题的困扰,后来接触多了,也慢慢了解了,很多问题也就不是问题了。有机会慢慢都写出来,大家分享。
1、口盖要严密,不能框。对于现代工艺,这一点基本不是问题了。现代工艺要烧一遍,之后整口,涂抹脂泥,再烧成。这样出来的口盖多平整,当然也要结合器形看,一般嵌盖、截盖整的平整,而又不影响线条的流畅,就需要用心了。但是老玩家都知道,口盖太严并不好用,随便一点茶叶就会把盖子卡住,就会影响到泡茶的时间、效果。这类问题只有经常用壶泡茶才有体会,没有积累无法了解。
2、口盖不能流水。就拿口盖来说,紫砂确实有口盖严密这一特点,但是和瓷壶、玻璃壶比,这是大范围的类比。前两天一个朋友问我,说自己买了一把壶,口盖漏水厉害。紫砂壶上手多了口盖流水现象很普遍,其实很多决定因素,例如器形、泡的茶叶、使用习惯这些都和壶的做工无关(当然做工好的自然严密)。一般新壶口盖多流水,因为新壶壶盖和口还没有完全平滑,经过使用就会好很多,因为平滑了,表面张力就大,就像两块玻璃可以用水粘起来的现象,用多了就不流水了。还有就是使用手法,有些朋友出茶时候,壶身直接倾斜90度,这样所有的水都压向口盖,口盖不流水的概率很小。
3、壶断水要利索,不能流口水。这点也要结合器形来看,例如石瓢流是直的,断水就不可能好,如果想找一把不流口的石瓢估计找到白头也没有。还有像水平之类的直流,都不可能不流口水。一弯流比如仿古之类,如果出水孔、气孔处理的干净,是可以做到不流口水的。这也有前提,就是使用手法要对,泡茶时候茶叶没有堵在出水孔的位置。
雾区这两个字是我反复思量才选择的,主要是看不清摸不透的意思。
今天专门聊聊泥料,泥料的“雾区”好像是最多的。慢慢说!
一、“要纯料,不能拼配”。
这句话我第一次听到,就感到很奇怪。紫砂泥从明代(有记载、有实物)至今就以其质感纯朴、泥色多变著称于世,尤其是泥料拼配更是有各家独到之密,关于配土自古便有:“各有心法 密不相授”的说法。不知道为什么到了现在反倒不能拼配了,想想不过是市场概念,商家言语。
说道这里就要说说紫砂炼泥这一重要环节,紫砂矿开采出来是矿石,经过筛选、挑拣(主要是去除杂志和铁质)之后,堆放在露天,经过日晒、雨淋,日久风化成为米粒大的细碎颗粒,之后在经过研磨,过筛,将泥料分成大小不同的颗粒。之后就是要配泥了。
配泥自古便是紫砂陶艺的一个重要技术,其目的大体上有两点:
一是为了达到不同的发色和表面肌理。紫砂制品的色泽及肌理效果,充分显示了紫砂陶土的美感潜质,历代紫砂艺人高超的炼泥技巧已经到出神入化的境界,能配合每件不同作品,炼制不同的泥料。紫砂茶壶肌理之美是其它陶瓷材料无可比拟的。如朱砂泥的细腻柔滑犹如少女的肌肤;紫砂泥的暗暗栗色如古金铁;调砂泥表面砂质粒子若隐若现似梨皮观感;铺砂泥星星点点灿若星辰。紫砂之色属于暖色,古朴沉重,色相变化微妙,需人们慢慢寻味比较。由于矿土分布、调配方法的不同及烧成时温度及气氛的差异,能呈现各种不同色泽,如古人所描述的天青、黯肝、海棠红、朱砂紫、水碧、葵黄、梨皮、墨绿、黛黑等色。
二是为了方便成型。举个例子,同样的煤矿挖出来的煤炭有好有坏,紫砂矿也一样,同一个矿层的泥料分布区域不同,也会有区别。比如有的砂性强、水色好,但缺乏粘性,如果单独成泥,制壶难度相当大,有些矿粘性强,这样两者结合,既增强了可塑性,又让泥料有很好的水色和砂性。
说道这里大家应该清楚了,紫砂壶的泥料不拼配是不可能的,炼泥这个环节就是指泥料的拼配,而泥料的水色、质感,成壶的表面肌理的好坏,就要看炼泥这个主要环节了。同样的矿层,同样的泥料,配泥的手法不同,也一样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一样有好坏。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