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3-12-10 来源:紫砂之家
紫砂之家讯:一桌一椅一盏灯,一块紫砂泥在工艺美术大师汪寅仙的手中渐渐显现出一只紫砂壶的雏形,古朴、典雅、气韵生动,赢得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 展现场观众的交口称赞。汪寅仙之子姚志源在一旁介绍,紫砂艺术是以工艺美术为根、以传统文化为源、以茶文化为媒的陶瓷艺术。通过创作者的创造,形成独有的 工艺成型程序和工艺技法。这一切,都是紫砂艺术的魅力所在。精湛的技艺,生动的介绍,演绎了一幅宜兴紫砂母子相传的精彩画面。
汪寅仙1956年考入宜兴紫砂工艺厂,先后师从吴云根、朱可心、裴石民、蒋蓉等,后又深得顾景舟大师的指导。多年来,汪寅仙酷爱紫砂艺术,勤恳 研习,力求创新,在壶艺中兼容紫砂各派技艺之长,并善于将自然美的形态注入壶艺之中,成为现代陶艺大家之一。1989年,宜兴紫砂工艺厂为了使工艺大师的 传统技艺能够留存下来,在紫砂陶艺传人的选择上,工厂规定可以将自己的子女作为传承人带入厂学习。姚志源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走进宜兴紫砂工艺厂,跟随母亲 学习紫砂壶艺的。
在工厂的学徒生活中,姚志源没有因为是工艺美术大师汪寅仙的儿子受到特殊的待遇,相反他比其他学徒更加用心、努力学习陶艺,一丝不苟。姚志源 说,作为一名初学者,3年学徒生活是很清苦的,要从最基础、最简单的基本功学起,不断锤炼泥巴,打泥片、打泥条、打工具,一天下来要在冷板凳上坐8个小 时,腰酸背痛。
如果工厂是姚志源的课堂,那么回到生活中,母亲的关爱和悉心的指导就成为志源解开紫砂壶艺奥秘最好的指引。为了让孩子更真切地 体会紫砂壶艺的精髓,汪寅仙常常带他到山林、田间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妙。因为在她看来大自然才是紫砂设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他们一起去南京 梅花山,在梅林里感受树枝的苍劲有力、疏影横斜,走近枝头细细观察极富傲霜斗雪之精神气质的朵朵红梅;还一起深入山林“触摸”翠竹的清秀挺拔、潇洒飘 逸……汪寅仙告诉姚志源,对大自然要达到信手拈来的的熟悉才算炉火纯青。于是,对自然之美的追求成为姚志源创作生涯中最丰厚的生活积累。
由于有对美术书画的爱好作为基础,姚志源在初学之后变得跃跃欲试,对紫砂陶艺的学习和探索也更加深入。在学习光货制作的同时,他开始背着母亲初 试花货制作。姚志源解释说,光货和花货是紫砂壶的两种款型。光货是根据几何形变化而来,素雅端庄、洁净深沉,是传统意义上的“正宗法祖”。花货则取材于植 物、动物、器物和人物的造型,通常由某位紫砂艺人的独特创意设计而来,它不为传统紫砂壶造型所约束,独具自由的艺术风格,神形兼备。一贯注重基础扎实的汪 寅仙并没有强加制止,而是采取了鼓励的态度,饶有兴致地与他进行探讨。她说:“志源比我强,他对新知识、新观点有很强的领悟能力,他的创作灵感来得很快, 成长的速度理应比我快。”于是汪寅仙就对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母亲让我学习制壶的同时涉猎雕刻,但这在当时是两个不同的工种,集二者于一身的工艺大师也 是凤毛麟角。”这可能会给姚志源带来不小的压力,但是凭借他对艺术的透彻感悟和对书画的喜好,很快,由汪寅仙监制,姚志源制作的紫砂壶完成了,汪寅仙给它 起名叫“得婴”。同年,这件作品被一位日本人批量预订。
“姚志源是在艺术方面颇具灵气的孩子,仅跟我学了三年,就获得了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进修的资格。”母亲把对儿子的期望总是默默地放在心里。 1992年,姚志源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进修,这段时间,工笔画在创作上带给他的影响逐渐显现,带有些许工笔意趣逐渐成为姚志源的独特创作风格,并很快体现 在他的紫砂花货制品上,局部不同的色彩运用也成为其整件作品的点睛之笔。1992年,姚志源创作的天鹏提梁壶,简约大方、颇具气度,被香港收藏。同年积玉 寒香壶在上海拍卖,卖价32000元。1999年姚志源成立了自己独立的工作室。“能够在创作早期得到这样的成绩是很难得的。志源喜欢在壶的某个局部做一 点别致的装饰,像女人佩戴的胸花一样,很美。”这是母亲对儿子由衷的赞美。
说起对紫砂壶艺未来的展望,汪寅仙的神情变得激动起来:“我儿子这代人成长在新的时代,更有责任继承过去紫砂陶艺的优秀传统,并将其发扬光大, 他们的步子理应比我们这代人迈得更快。让我感到欣慰的是志源很敬业很本分,希望他能继续下去,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并在创作上有所提高。”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