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3-12-10 来源:紫砂之家
紫砂之家讯:曼生壶是清嘉庆年间由诗书画印俱佳的西泠八家之一的文人县令陈曼生及其幕客设计、撰刻题铭,并由紫砂名匠杨彭年等精心制作的,一般底署“阿曼陀室”、把内署“彭年”等工匠的印款。曼生壶是文人与艺人合作的典范,其造型一扫乾隆以来崇尚奢靡繁缛之风,并以隽永深刻的壶铭装饰而使壶依字贵,字随壶传,在当时“允称壶艺中兴”,对紫砂艺术发展的深远影响更是无法估量。
唐云(1910—1993)字侠尘,别号药城、药尘、老药、大石、大石翁。画室名“大石斋”、“山雷轩”。浙江杭州人,海上著名国画大师和古物 鉴赏家,初学山水后转向花鸟,亦善书法。工诗文、精鉴赏、曾任上海中国画院院长、名誉院长,为海上花鸟画派“四大名旦”之一。唐云先生酷爱紫砂茗壶,他藏 有八把曼生壶,而称居处为“八壶精舍”。唐云先生逝世后,杭州市建立了唐云艺术馆,其中陈列唐云先生捐赠杭州市人民政府的艺术珍品195件,包括唐云先生 作品38件,书画藏品106件,紫砂名壶51件,其中就有唐云先生至爱的八把曼生壶。这八把壶是箬笠、合欢(二把)、石瓢、石瓢提梁、匏瓜、井栏、钿合 等。
此造型应为曼生首创之式。所见多种曼生十八式版本中均有此图形。它借鉴时人遮阴挡雨的雨帽,适度变体创作而成,是借物造型的典范之一(同类的还 有井栏、柱础、瓦当等)。它的嘴、把曲度变化与上小下大的壶身极度协调合宜,显现既稳又巧的神气,其把之内呈圈孔结构,弥补了壶身上下相接凹角之节腠。配 盖协调。若内注佳茗以手抚摸滌擦型制贴切,十分舒适。
泥料是优质红棕泥(并非红泥),烧成温度恰好而有此色彩,加上长期注茗滌拭故特别逗人可亲。
壶上铭刻“笠荫喝,茶去渴,是二是—,我佛无说。”“笠荫暍”: 暍,音ye,中暑。笠帽可以遮阳、防暑。“茶去渴”饮茶可以解渴。“是二是一、我佛无说”:其形似笠帽,故可遮阳、去暑;但壶中是香茗,又能防暑解渴,就 “笠”与“壶”来说是两种功能,但对笠帽壶来说,这防暑解渴的两种功能似又合二为一,这到底是二还是一呢?这中间的玄机恐怕佛也说不清楚了!其实禅茶一 味,这里的“无说”既是无法说也是无须说。这则铭文把“笠”与“茶”的功能关系融为一体,“切壶切茗兼切壶形”且充满禅机、发人深省,加上书法镌刻非常舒 展,装饰布局极为合宜,为此壶大为增色。
匏瓜壶
徐秀素评赏:
此壶泥色独特,应为精心配比所得,制作工艺娴熟、精到,有珠圆玉润之感。壶型得手蕴雅,非常可爱。自酌敬客两相适宜。耐人寻味的造型历史以来为极多作者摹复制,已成为传统经典之作。
铭文简约精到:“饮之吉、匏瓜无匹。”
“饮之吉”,茶有饮之吉祥之意。“匏瓜无匹”语出曹植《洛神赋》“叹匏瓜之无匹,咏牵牛之独勤。”作者巧借“匏瓜星”无配匹之意,赞“匏瓜壶”独一无二。壶铭称:把玩啜茗吉祥如意,且说匏瓜壶独一无双,是一款切茗(“饮之吉”)、切形(匏瓜壶)切情的壶铭典范。
石瓢壶
汪寅仙评赏:
石瓢壶已经成为紫砂壶中极具代表的优秀造型,形体简练、稳重如山,富有艺术张力。它的实体与空间轮廓都具有金字塔形的变化。壶底用三只扁圆脚托起,增加了 大底面的力度显得灵气。壶盖钮是桥型的圆弧线,与壶体匹配,完善了锥体形的顶端。整个壶体结构严谨,实用性强。泥色古朴、雅致。曼生在设计壶身的同时又将 他的书法金石融为一体,镌刻铭文“不肥而坚,是以永年”
“不肥而坚,是以永年”。肥:胖。不肥而坚,既指石瓢壶的壶形,并不肥胖,但如石之坚,故可耐用,“是以永年”;同时指饮茶使人“不肥而坚”可延年益寿,“是以永年”。可见铭文“切壶切茗”并寄托了“饮茶延年益寿”的祝愿。
题铭书法如凿刻的碑版,刀法遒劲、爽利、挺拔、引人入胜,是典型的“文人壶”,有浓郁的书卷气。
石瓢提梁壶
汪寅仙评赏:
石瓢提梁壶是在端把石瓢壶体上变化而成。把壶的端把变化为提梁形式,造型虽简,线条结构完美优雅,提梁内扁外圆呈弧形,与壶身底部的大弧线相呼应,壶口略 收呈反弧线与壶盖边的小弧线成正反,富有节奏感,提梁根部接合处形成的小曲线和谐生动,使提梁的虚空间与壶的对比强烈,更显示线条结构的轮廓美和形式美。 曼生书刻“煮白石泛绿云,一瓢细酌邀桐君”。“煮白石”:据明田艺衡《煮泉小品》载:“择水中洁净白石,带泉煮之,尤妙尤妙。”妙在何处?煮清泉白石。 “加以苦茗,服之久久”“可以祛膏盲之病邪”。“泛绿云”,即指如绿云般的清泉白石茶水。“一瓢细酌邀桐君”:桐君相传为黄帝时人,尝采药求道,行医济 世,在浙江桐庐县东山湾大桐树下,结庐栖身,时人尊为桐君,著有《桐君录》,对茶事有所记录,但“桐君有录哪知味”。现在煮了绿云般的清泉白石茶,邀请桐 君来同饮品味,岂不快哉!此铭深刻反映了曼生对朋友的真情实意以及文人品茗的高雅情操,为古今茶人所喜爱。
合欢壶
潘持平评赏:
颜色红而不艳,俗称大红袍。壶底阳文篆印“曼生”,把梢盖“彭年”小章。铭文饰于壶间成环状。按紫砂成型技法,壶身是用二块泥片对合而成。壶名取合欢,十 分贴切,且寓意深长。观赏此器,推测是曼生亲手制作、后经彭年修饰的作品。理由:一、上海博物馆藏画有曼生“余又爱壶,亦有制壶之癖”的记载。二、上下二 块泥片,厚薄相差较大,若彭年等专业制陶艺人,不会犯这种低级差错。三、壶的圈足、子口都很不圆正,即便经彭年加工亦难纠正,属“胎里病”。
铭文“八饼头纲,为鸾为,得雌者昌”。妙在雌字。八饼头纲是北宋时最好的贡茶龙凤团饼,鸾即凤凰。暗示龙凤配,凤求凰。“得雌者昌”虽有“列异传”秦穆公 得雌者霸典故,但我以为切合壶名“合欢”,铭文中的“雌”,在茶道中指水(水为母),在社会家庭中指女性。是曼公尊重妇女的一段铭文。“彤管流芳”牌坊就 是曼生在嘉庆十八年十一月谷旦为“旌表儒童汪承德之妻宋氏之坊”而书。总之,此铭集中展现了“切茶、切水、切情、切壶”的曼铭特色。
井栏壶
潘持平评赏:
此壶与唐井栏壶一样,有原型且有典故。体现了曼生崇敬先贤的心情。此井尚存,名“汲古泉”。原是史侯庙水井,通泉脉,终年不枯不溢。乡间流传暑天饮此井 水,不生痱子。明嘉靖间海瑞在寺内饮茶,尤觉甘爽,称为“汲古泉”。现仍按原状保存在溧阳市埭头中学校园内,前些年学校仍取用此水,后通自来水才停止使 用。
此壶制技十分自然、流畅而得趣,正合曼生简朴无华,内蕴无穷理念。
壶上镌“汲井匪深,挈瓶匪小,式饮庶几、永以为好”曼式隶书,是一段写实的铭文。“汲井匪深”:“汲古泉”井并不深(实地考察,提水无需用井绳),“挈瓶 匪小”瓶通壶,即这把壶握在手中也不小,是恰到好处的一手壶。“式饮庶几”庶几:正可以,差不多。用来饮茶正可以:永以为好,即赞汲古泉井水,又指用紫砂 壶饮水的功效,也是祝愿。此壶款式,应该是曼生较为满意的一种。时至今日,在行家眼里,依然是最为简练的紫砂壶造型。
曼生铭合欢壶
高振宇评赏:
合欢壶形,如两只上下相互扣合之碗,天地相合,故名“合欢壶”。壶盖为隆起之“虚截盖”(紫砂行业用语,虚者高起之意,截者相接处吻合如在流畅之曲线上横 向锯截而成)圈足与与壶身和谐暗结(指相接处填泥而使之呈曲线相接)。壶把略显松弛两端与壶体暗接,壶嘴短朴、略粗壮也与壶体暗接,其中之妙在于减弱嘴、 足、把之分量而统合于壶之全体,壶钮大小与壶体切合,看似简单,实则最难,又与壶顶暗接,点睛提神,统括全身。高明之举,世人难识也。
泥质沙粒隐现,润泽自然。作工老到,该细致处分毫不差如盖与口;能“偷工”时且抽手,不作鞋底绣花之事。因而极具工艺之味道。壶肩铭文“试阳羡茶 煮合江水 坡仙之徒 皆大欢喜 曼生铭”。典型陈曼生行书字体,潇洒、儒雅。题意更为出彩,阳羡茶 即宜兴茶;“合江”当为长江最上游与赤水之汇合处(四川境内)、意为最洁净之水;“坡仙”当为苏东坡无疑。手把此壶,倘使坡翁尚在当何等欣赏!而句内一个 “合”点到壶形,何等切题。整句题意将这只紫砂壶提升到了极高的文化境界并添注了灵魂。真不愧陈曼生有生花神笔。
曼生铭彭年款直身扁壶
高振宇评赏:
此壶原料采用紫泥调砂,因见黄砂点边缘有拖拽晕痕,可断为调入生段泥沙而成,所谓桂花砂泥料。与庞元济《虚斋名陶录》所载扁壶相一致,所录同款扁壶又称“钿合壶”底款为“桑连理馆仿大彬制”并注曰“此必曼翁得时制佳壶故特命彭年加工”云云。
壶形扁圆直腹状如钿合,简洁大气,直腹挺括,与上下交接处轮廓分明,抚之温润如玉,作者高度掌握了视觉与触觉的统合。壶嘴、把及盖钮为整体之需,均以暗接 法减弱之,又妙在使壶身之筋线延伸至嘴、把两侧,一气之贯穿,流畅之过度使嘴把如同自然生出一般,和谐一体。壶盖以一个简洁且饱满的平盖作压盖,又以一桥 钮贯之,同样起一筋,使与壶体遥相呼应,合为一体,且易捏拿。真可谓匠心独到之处。时人常为彭年之名,皆陈曼生书镌提携而成名。今观此两壶可知杨彭年无愧 于当年嘉道间紫砂大家也。
壶体肩部刻款:“有扁斯石 砭我之渴 曼公作扁壶名”“有扁斯石”,有紫砂扁壶坚硬如石;“砭我之渴”:砭:用石针刺穴治病。即治我渴茶之病。曼翁嗜茶如命,已成癖成病。而此彭年作坚致如石之 紫砂扁壶,正可用之砭针(中国古代用来治病的石针、砭针)渴茶之顽症,切茶艺,切壶艺,实为紫砂茶壶题刻之典范。又书法纯朴天然,字体刚健洒脱、毫无滞 碍,使今人领略到了曼翁崇尚不求完美,反能得天然的真趣高超艺术境界。曼翁与彭年之合作,造型与装饰因能相顾相让,且合法度故能珠联璧合,天衣无缝。成为 紫砂文人壶之古今楷模。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