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元先生是地道的宜兴丁山人,自幼在黄龙山脚下长大,其父就是一名资深的紫砂矿工,在矿长的位置上干了多年,曾与顾景舟大师等名家多次切磋研究矿料。李洪元从孩童时期就经常在黄龙山上玩耍,他上学的书包里就经常放着捡来的紫砂矿,长大后子承父业自然成了一名紫砂矿工,先是在二号井工作,后又调四号井,常年从事陶矿开采,超强的体力付出,复杂危险的井下恶劣环境,他更早的成熟起来,也练就了坚毅的性格和识别原矿的眼力。干矿工这一行,过去被称为“吃的阳间饭,干的阴间活”,家境好有条件的人是不会下矿的,在丁山做壶人中都会使用紫砂泥,绝大多数人一辈子没有进过坑道,对陶矿的结构分布,紫砂矿深浅蕴藏以及矿脉走向,矿料等级的分选等现场情况根本不了解,拿一块矿给他们,成色好坏他们是很难分辨清楚的。李洪元迫于生计在井上一干就是几十年,四号井封井以后,他的脚步始终没有停止,一直跟踪黄龙山的五大井口,十二个采矿区域的开采进程,他是一名紫砂矿开采兴衰的参与者和见证者,他是从紫砂矿堆里滚出来的,苦难的生活积累了艺术资本,环境的磨砺铸就了不屈的品格,他对紫砂矿的了解就像熟悉自己的儿女一样,黄龙山已经融入到了他的生命之中。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对一个世居黄龙山的人来说,面对遍地陶土,紫砂矿唾手可得的现状,搞紫砂矿收藏,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他的做法甚至被很多同事嘲笑“遍地陶土,藏他何用?”。在丁山制陶人的家里存些陶土用于做壶很平常,根据每个做壶人的用泥习惯不同,所用矿土一般比较单一。象李洪元这样继承父业,遇到不同品种的矿就收藏,并不厌其多,不厌其繁,这在当时是不被人理解的,特别本身就是整天和紫砂打交道的当地紫砂矿工。
当一个人迷恋一样东西时,是很难说明它的具体原因的,也许与每个人灵魂深处的独特情感有关,与他的家庭影响和成长经历有关,收藏实际就是收藏一份情感,收藏一份经历,收藏一种情缘。李洪元先生他是从心里喜欢着上帝赐给他家乡的“富贵土”,他对五色共生矿尤其钟爱,以至于过分迷恋,每当发现一块不同材质和颜色的陶矿就赞起来,日积月累,极少成多,越看越好看,越看越喜欢,矿源品种也越来越多,更加增添了收藏的兴趣。当听到也有个别人喜欢收藏紫砂矿时,他更是不甘落后,励志踏遍黄龙山,遍寻五色土,不管是历史上记载的品种还是没记载的品种;不管是原有的品种还是新发现的品种;不管是有名称的品种还是没名称的品种,不管古人使用过的品种还是没使用过的品种,李洪元先生根据自己的判断,一经发现一律收入在囊中,烧结、研磨试片、制壶、编码、整理资料。有喜欢逐渐的变成了珍藏和研究,这一收一藏就是四十余年,他把年轻时的乐趣变成了终生追求的事业。在陶都宜兴,他拥有紫砂原矿的数量和品种堪称为最。
几十年过去了,昔日的黄龙山早已遍体鳞伤,原来高耸富饶的山体也已变成了荒芜凄惨的一片大水潭,这一景象,让外地爱壶人来黄龙山“朝圣”时顿感扫兴。不仅看不到任何自然风景,找块上好的紫砂矿土也已经不容易,不用说明清时代古人使用的矿源,就是民国甚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所用的原矿早已人去山空。经过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不科学、掠夺性开采,过去很多紫砂名家常用的如“天青泥”“雪铁砂”“象牙段砂”“豆青段砂”“梨皮黄”“褐紫栗”“铁砂泥”等天然五色共生矿已经绝迹,如果想复原当年时大彬、陈鸣远、邵大亨的名作,当代名家把壶的造型做到位也许并不太难,但想使用原汁原味的相同色泽、相同材质的原矿紫砂,再现原作的朴玉般的肌理色调,已经不太可能了。现在市场上紫砂矿土存量依然很大,紫泥、清水泥、低槽清、段泥、本山绿泥等常用泥料居多,早年珍贵的优质矿已经很难寻找,即便有一些,大多零星的收藏在个别人手里,密不外露。
几十年前一些陶矿品种,在不经意间已经很难找到了。李洪元先生是有心人,他把平常的东西变成了非常的高贵的宝贝,他手里不仅老矿品种多,而且数量也很大,物以稀为贵,现在的市场价格有的已经很高了,更可贵的是他具有一种超越常人坚持不懈的精神和洞识宝物的眼力,他有一种黄龙山人的历史责任感,正是他的坚持和用心,给后人留下的能再现若干年前的“砂粗质古肌理匀”原矿紫砂,让年轻人知道紫砂的过去,这比时过境迁再用文字记载那段历史更加直观和弥足珍贵。
李洪元先生像是一团燃烧的火,他的激情与干劲随处可见,他是一位敢于下河的实践者,又善于读书学习,他的励志无处不在,在工作室的多处墙壁上他用毛笔涂写着自己的心声:
“留住紫砂宝贵矿源标本,我责无旁贷”
“寻遍龙山百中矿,炼出陶魂千色砂”
“发掘明代绝技砂艺,再现大彬五彩流芳”
更感人的还有他工作台背后那副他自己题写的长长的对联“抛砖引玉渴求天下同仁共问砂道真谛,黄龙原矿苦寻三百余种志在正本清源”,这既象认真创作的对联,又象随意书写的话语,有的写在一块简单的纸上,大多是用毛笔黑墨直接书写在白墙壁上,毛笔字写的不算专业,但很有些气势。当人们刚进入他的展馆听他讲解,看到墙上这象口号一样的“标语”,开始感觉他好像要刻意表现什么,当看到的好东西越来越多,他的情绪越来越激动,我们的情绪也一起被调动起来,很快就倘佯在他魁丽多彩的艺术世界里。展馆里三百五十多种紫砂矿,分别正齐的摆放在展柜了,五颜六色,丽质天生,使人目不暇接。库房里装有矿土的木箱和编制袋一直码放到房顶,即有些杂乱又标示分类的很清楚,整个上下两层几百平方米的房间,垛位拥挤,满满当当。在展厅里多处张贴着不同时期的有关紫砂矿的原始照片,或是井下作结现场照片、或是山体侧面照片、或是堆放矿料的场地照片,或是各个采矿宕口图片,也有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珍贵的黄龙山图片,还有他父亲和他自己年轻时矿上的工作照。林林总总,美不胜收,这是一个老矿工厚重的人生足迹,也是宜兴紫砂文化的一道靓丽风景。随着他的名气越来越大,前来参观探秘者已经络绎不绝。
外地有位企业家仔细参观完他的藏品后,非常认真的和他商量,
“李老师,我出价一千万元全部买下来,到我们那里办个紫砂矿博物馆怎么样?”
“那可不行,这不是多少钱的问题,这些原矿寄托着我的灵魂,灵魂怎们能出卖呢?”李洪元先生毫不犹豫地回答。
“就是将来办大型博物馆也必须建在我们丁山。”他的回答充满着紫砂人对家乡那份真情。
据说后来又有人要买下他的东西,都被他直截了当的拒绝了。紫砂矿的珍贵,是因为她是紫砂壶的唯一原料,优质紫砂泥做的壶表面才显得水色温润,古朴典雅。李洪元先生收藏除了留住矿源标本以外,主要是制作恢复历史上的名家壶风采,使后人能够看到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前古人用单种共生矿生产的历史名作。在丁山做壶人中配泥是绝活,自古以来就有“各有心法,秘不相授”之说,烧成后壶的颜色是评价作品的重要条件。李洪元先生经过数百次甚至上千次的调配试验,一次次查阅历史资料,反复对比明清时代制壶大家的名作;他试验泥片窑火温度,从低温到高温一直到超高温,观察不同窑温的色泽变化;他揣摩历史上最原始的加工矿土方式,既保证自然粉碎后利于成泥,又要保证粗砂的砂粒圆润不受破坏,力求用大号粗砂制成的紫砂壶裸胎素面砂粒颗颗饱满,粒粒隐现,再现经典的粗砂肌理之美、胎质如玉之美、灿若田黄之美,粗狂雄浑之美。。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调配、烧制、制作出近百种新色调材质美的紫砂泥料,按照烧成后漂亮的色彩度分别给予命名,一串灿然精英般的紫玉金砂呼之欲出,
红色类称之为:玫瑰红、琥珀红、玛瑙红、胭脂红、朱砂红、海棠红、土褐红、龙砂红等;
紫色累称之为:豆砂紫、青麻紫、青灰紫、茄皮紫、葡萄紫、栗壳紫等;
青色类称之为:降坡青、红槽青、低槽青、青灰砂等。
黄色类称之为:象牙段、橘黄段、姜黄段、青玉段、米黄段、梨黄段、烟灰段、玉米黄段等。
黑色类称之为:降坡黑、铁血砂等,
仅仅听听着七色彩虹般的名字就让人浮想联翩。这是大自然的神奇造化,这是作者血与汗的侵染,这是窑火中的凤凰涅槃。每一个品种都粗砂宝金,珠粒隐现,胡玉胡金,妙不可言。若文人置用比诗赋礼赞。难怪宜兴陶瓷行业协会会长俊棠先生参观他的藏品后,给予很高的评价,在题写“中国宜兴紫砂矿料鉴赏”后,意犹未尽,又欣然题写了“保护紫砂矿,珍惜五色土”,这是对李洪元先生的褒奖,也是对行业继往开来寄予希望。
矿工出身的李洪元先生,他深知要做成一把好壶,是需要硬功夫的,更坚信别人能学会做壶,他一定能学的更好。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代开始,他自喻“矿工陶人”边收藏矿料边学习做壶。对一个信念坚定的人来说,学会技艺做好一把壶只是时间问题。十几年来苦心钻研,拜师问道,推敲揣摩,摔倒了爬起来,上帝总是酬劳最勤奋的人,他不仅熟练的掌握了打泥片、起身桶、镶泥片、搓嘴把、满口盖等一整套制壶技艺,用自己殚精竭虑研制的粗砂泥加工技法,与制壶工艺巧妙结合,相得益彰。辛勤耕耘必有收获,他向世人献上了一把把精美的紫砂壶。他的作品像是镶嵌着无数颗珍珠、翡翠,粗砂凸显,精光内敛,乍看好似带有乡间田园的芬芳,朴实无华,俗中见雅,细细品味更象皇家御用,宫廷宝器,雍容华贵,以其大俗大雅的艺术魅力撩动着观赏者的心。
他先后推出了用红豆段泥制作的“宣德炉”壶、用橘红段砂制作的“掇鼓”壶、用葡萄紫泥制作的“六方壶”壶、用一品低槽青制作的“旭茂提梁”壶、用紫栗色泥制作的“友泉炉鼎”壶、用玛瑙红泥制作的“大亨仿古”壶、用铁血砂泥制作的“鸣远四方”壶等几十个传统经典壶型。李洪元的作品没有任何矫饰,找到了返璞归真的紫砂之道,这是一个成熟男人的成熟之作,他用大器表现壶品之厚,他用粗砂表现金刚之雄,他在紫砂市场竞相挑战的锣鼓声中,悄然登场,赤体裸砂,谁与争锋?
李洪元先生是一个永远不服输的人,争强好胜的性格促使他勇往直前,他要用事实告诉人们,他不仅可以把传统壶做好做美,还可以凭借自身的艺术素养和独立见解,在设计上求得突破,造型上有所创新。他为设计制作“楚汉风云”壶,曾连续半个多月把自己关在工作室里,多少个不眠夜,翻阅查找参考资料,苦思冥想,煞费心机,勾画修改的草稿就多达五十余张。他用古代玉琮造型设计壶身,圆形玉璧装饰壶体上部,壶嘴壶把象征金戈铁马,特别叫绝的是把两条昂首争霸的盘龙,高居壶体最高处充当壶的手,整把壶动静结合,威武雄浑,气势磅礴,配以深沉厚重的泥色,用紫砂壶的形式,巧妙诠释着这则古代楚汉相争的故事。他的执着感动着家人,感动着他手上的那块亲如“儿女”般的泥料,也感动了业内的专家和藏家,“楚汉风云”壶一经推出,便荣获2011年首届“东方明珠”杯全国工艺美术传承与创新优秀作品金奖。
接着又推出用象牙雪砂段制作的“人生旅驼壶”,壶体造型势如沙漠之舟,此壶经高温烧制,材质通透凝润,颜色黄中透白,宛如象牙,又恰似漫天红砂,一方骆驼卧在壶上凝视着遥远的天际,壶体上描绘出驼铃千寻的苍茫景象,整把壶清新自然,犹如诺亚方舟。此壶荣获2011年首届“东方明珠”杯全国工艺美术传承与创新优秀作品优秀奖。
触动灵感,思如泉涌,随即推出多款力作:“完璧归赵”壶,获创新优秀作品铜奖;“张旭醉墨”壶获创新优秀作品银奖;“米芾拜石”壶获创新优秀作品优秀奖;
申请专利的有“苦作舟”提梁套组壶、“许慎醉书”壶、“雪山飞狐”壶,“和合”壶、“太白醉牛”壶等。
走进李洪元先生略带神秘色彩的艺术展厅,一件件紫砂壶摆放在摄灯打亮的展柜里,金砂璀璨,银星夺目,满屋生辉。每当看到参观者惊奇的表情和专注的目光,李洪元先生毫不掩饰的说:“我的这个作品展厅,只对懂壶的人和朋友开放,有些人是不能让他看得”,他的话说得很干脆。
接着他很自信的说:“看看我做的壶?你们肯定没见过?如果拿来泡茶滋养,它一定会变成紫玉金砂,我这里就有一把泡茶的壶。”他拿起一把橘红段砂的仿古壶让我们看,此时的参观者,不仅不会怀疑他的自信,大多会发自内心的为他鼓掌喝彩。他很率真是性情中人,壶的大巧若拙和他个人大智若愚已经合二为一了。
对“有些人是不能让他看得”这句话,事后我曾婉转地询问,他很激动的回答:“有的人现在不理解我,还有人说我的壶不正统,也有人说三道四贬低你,更可恨的是贬低我的人暗地里他在偷偷学我的东西”。
在紫砂圈有人偷学仿造,证明你的东西已经很有市场,不是件好事吗?再说褒贬是买家吗。听到我的调侃,他开心爽朗的笑了。我想起国画大师刘海粟先生的一副对联“不受天磨非好汉,不遭人妒是庸才”,我好像已经预感到了,站在我面前的这位亢奋的“痴情”汉李洪元先生,很快就要“爆发”了。
近年来,中国陶瓷编辑部捷足先登,以敏锐的眼光连续在《中国紫砂》上刊登李洪元先生作品和他的事迹,今年夏季,又破天荒的推出他的个人艺术专辑,李洪元先生作品突出紫砂材质“大”美的举动,闪耀着“天人合一”哲学光辉,他以“不与天地斗巧”的大智慧和新视觉,从更高的境界诠释着紫砂天生的自然而然,在紫砂界引起强烈反响。这不是自负,这是一种自信。他还告诉我,近来宜兴电视台为宣传紫砂亮点已经主动来找他过两次,要给他拍电视片专辑,正在准备之中。如是!如是!金子总要发光,不仅在宜兴电视台,登上中央电视台献上全新紫砂大作,让天下壶人一饱眼福,享受一份紫砂盛宴,也许时间不会太长。
在李洪元先生硕大的工作台上,放着紫砂壶、紫砂矿、烧制过的试片、大量的图片、还有一摞摞他亲手撰写的紫砂方面的资料。他已经着手准备编辑、出版一部《宜兴紫砂原矿大全》资料书籍。书中内容涉及黄龙山介绍、矿源形成、矿源种类、共生矿源、陶矿开采、烧制温度、古法炼泥、粗砂成型技艺等章节。他花费了近两年的心血,做实验、访名家、查资料、做记录,三更灯火五更鸡,几易其稿,通篇深情,满纸辛酸,数万余字洋洋洒洒。这是李洪元先生对黄龙山馈赠的一份厚礼,生于斯长于斯,赤子之心,日月可见。
只有初中文化矿工出身的李洪元先生,故事传奇,喜欢挑战,豪气冲天,永不言败。几十年走来,他征服了在别人看来不可能征服的无数困难,已经揭开了“五色共生矿”神秘的面纱,他用身心养育起了“洪元名砂”独特的盈润披锦之美,搅动着紫砂界,吸引着爱壶人,豁然成为紫砂艺苑中的一枝绚丽奇葩。挖掘五色原矿砂,再现七彩紫砂壶,李洪元先生的目标更高!更远!更大!
.jp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