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7-03-21 来源: http://www.zisha.com
中新江苏网南京3月20日电:(宜宣)据文献记载,中国的饮茶文化可追溯到神农时期,历史相当悠久。而随着饮茶文化的发展,到唐、宋之后,由于饮茶风气的大盛,便产生了饮茶的艺术。古今中外的茶人在品尝茶之韵味的同时,大多注重茶具的韵味,讲究“壶添品茗情趣,茶填壶艺价值”,好茶配好壶,相映生辉。茶文化的发展促进了紫砂业的发展,近日,经过140多名专家的认真评审,全国共有161人获得本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其中就有宜兴紫砂艺苑的李昌鸿。
紫砂的“文化派”脉流
说着一口浓郁宜兴乡音、外貌朴素随和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昌鸿,是文人派作品的代表人物顾景舟的一脉传人。1955年10月1日,李昌鸿夫妇双双考入当时的工艺学习班,师从一代紫砂大师顾景舟先生,三年后正式满师。回忆顾老的为人,李昌鸿说,“先生给人印象最深刻之处就是治艺严谨,要求每做一件事都不能马虎,而先生最擅长的文人派作品,讲究装饰简练、形制端庄、造型敦厚。”三年的学徒生活给李昌鸿打下了坚实的工艺功底;从先生那里传承而来的文人气质,使得李昌鸿的紫砂壶蕴含了极为内敛的文化底蕴。但李昌鸿强调了自己在构思与理念上的独到之处:他与爱人一起制作的《竹简茶具》以传统的竹书为题材进行构思,1984年一举拿下莱比锡国际博览会金质奖,这也是宜兴紫砂界至今为止夺得的最高奖项,当时全厂职工还为此增加了一级工资。后来,李昌鸿又以唐诗、宋词、元曲、明画、清说为理念设计了一套五朝文化壶,充分展示了紫砂兼容并蓄的博大气度。而最近,李昌鸿又借青铜造型,以鸿山文化的玉鱼、玉龙为壶把,以鉴良渚文化的玉琮为壶滴,以金文、甲骨文、篆书的诗词为装饰设计了一把《青玉四方壶》。可以说,李昌鸿的文人壶展现了宜兴紫砂极具风雅,极具文人气质的一面,恰恰是宜兴紫砂的大雅之处。
李昌鸿指出,所有“文人流派”的弟子继承的是:把文化放入工艺美术作品中,讲究作品的文化韵味,并且对于紫砂壶艺文化的理论研究,他们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紫砂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在这次荣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谓的几个工艺美术家中,李昌鸿的从艺年龄最长,并且李老讲究理论的研究,用他自己的话说,“并不是期望仅仅留下一个壶而已”,所有可以继承的文化遗产,特别是工艺美术的文化遗产,单单遗留作品只能显示工匠技能的高超,一些制作的方式方法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被逐渐的遗忘。李昌鸿并不是想做被记住的“工匠”,而是要把自己的制作方式方法以及紫砂的理论知识留给后人,因此这位将近古稀的老者特意把自己毕生的研究汇集成一本《宜兴紫砂工艺手册》,把紫砂艺术的理论知识记录下来,留给后人。
对于自己的这个观点,李昌鸿从来没有质疑过,并且这也成为他接下来奋斗的目标。李昌鸿笑着说:“像我们这种工艺美术之类的特殊工种,在教育上应该是有所区别的。紫砂学艺最佳的年龄段是16至20岁,孩子可以先学手艺再学文化,最终把文化和手艺结合起来,成为有文化韵味的工艺作品。”李昌鸿的这番言语是期望可以有一个系统的工艺美术学校,用来传承紫砂壶艺这门古老悠远的艺术。同时,老人还指出,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其中几乎所有的物质文明都是由手工艺者创造出来的,手工业人是不需要很多能源就可以创造财富的人,因此他很希望民间工艺能得到重视,可以把一家一户的作坊变成小规模的企业,这样就便于管理、便于发展。
这个多年从事民间艺术的老者,总期望在自己可以努力的范围之内把所有的紫砂工艺原理传承给后者。作为一个工艺美术大师,他真正尽到了一位大师的责任,把传承与发展紫砂艺术作为自己的义务而努力着。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