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2-04-17 来源:紫砂之家
紫砂之家讯:综观宜兴紫砂史,我们清晰地看到紫砂尤其是紫砂壶,它是依托茶文化而发展,又浸润陶文化而繁荣,数百年来拥有许许多多的爱好者和收藏家。特别是在文人雅士和艺术家的参与下,其文化艺术含量不断增加,演化成兼容书法、刻绘、篆刻、金石等艺术于一体的,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品,展现书、画、陶交融的美丽,可以说文化是紫砂的特质,文化也是紫砂的灵魂。
宜兴紫砂千奇百妍,历代艺人毕智穷工,通过形变和装饰,造就了壶艺千秋和万般风情。期间包括最合文人心意、堪称陶中绝活的陶刻艺术,它与紫砂造型艺术的完美结合中,在紫砂陶艺世界里构成璀璨迷人的风景。
紫砂陶刻艺术的文化意境,体现在它的独特性、技巧性、情趣性和寓意性。
一 紫砂陶刻艺术的独特性
紫砂是上苍赐于宜兴人的天然珍宝,在历代艺人和文化人的共同创意中.吸收和容纳我国多种民间文化艺术的元素,从一般的陶瓷日用品提升为具有美学价值的高雅艺术品,并成为一种富有民族特征和地域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紫砂陶以素面为主.基本上内外不施釉,展示紫砂泥天然材质的肌理之美。陶刻在世界陶瓷艺术中独具一格,顺应了紫砂器的内在特点.通过钢刀进行器皿的表面装饰来提高紫砂的观赏功能和审美情趣。
紫砂陶刻是将书法、诗文、绘画、篆刻等技艺在紫砂器的结合和运用,具有典型的中国传统文化特征。紫砂陶刻始于宋元,到了明代,凡是制壶名匠和高手,几乎都采用陶刻来增添作品艺术感染力,或是自己执刀,或是请人代劳,刻写书画、署款记铭,形成一种文化现象和时尚兴趣。
紫砂陶刻史上最有影响、最有贡献的当推清朝嘉庆、道光年间的陈曼生及其“曼生壶”。在著名的“曼生十八式”砂壶上用陶刻装饰,或题词、或书画,力图在情感抒发与紫砂壶艺的契合中寄托自己的所想、所感、所悟。之后,历史上的书画、金石大家和当代的文人雅士唐云等都笔涉紫砂壶,神怡陶刻,这种风尚至今盛行。
二、紫砂陶刻艺术的技巧性
陶刻装饰的紫砂有壶、瓶、盆、鼎以及其他的一些陈设艺术品。其技艺手法是以刀代笔,熟练地掌握运刀雕刻的技巧,因器施艺。执刀是采用“执笔法”,运力时采用“捻管法”,雕刻可分为二种:一是在紫砂陶坯体上选用毛笔形成墨稿,再用刀依术镌刻,称为“刻底子”;另一种不用墨稿直接刻出诗文佳句、山水花鸟等,运力自如,宽窄有度,藏锋露芒,轻重有致,可以显现扎实工艺技巧和专业素养,叫做“空刻”。陶刻泰斗、一代宗师任淦庭的陶刻艺术无与伦比,他注重写意笔墨的线描变化,刀锋灵秀而遒劲苍朴,正草隶篆各其风格,尤以大篆和古隶见长。他的学生谭泉海大师在顾绍培大师制作的“百寿瓶”上镌刻了一同“松鹤图”和一百个不同的篆体的“寿”字,作品珠联璧合,在1984年德国莱比锡春季博览会上荣获了金奖,成为紫涛陶刻艺术中的经典之作。
三、紫砂陶刻艺术的情趣性
陶刻的工具是薄形斜口钢刀,历史上则是竹刀。有资料记载:“时大彬初倩能书者落墨,用竹九画之……”,九锋能表达书法在紫砂器上的起、止、行、留的细部特点。陶刻是借鉴我国古代碑刻、篆刻的技法并加以改进。为了突出陶刻艺术的情趣,必需与紫涛器的造型、泥种、色泽等内在韵味统一和融洽,不管是阳刻、阴刻还是其他的手法,都要衬托和美化装饰的主题。如以文字为主,其内容要切壶、切茶、切情和切理,简洁凝练,意味深远,既有情趣,又有品位。如果是画,无论是花鸟鱼虫还是山水人物,都要与壶的造型和名称相贴切,使人文之美与工艺之美高度和谐,达到雅俗共赏的艺术境界,鲍志强大师的“五代诗韵留香壶”吸取中华文化中的诗词、书法、篆刻艺术精华,参考古代玉雕、竹简、陶瓷造型,使作品充溢着书卷气和文学味,壶体上镌唐、宋、元、明、清五代赞美茶与茶器的诗文,情趣扑面而来,此壶在上海世博会江苏馆中展出,让中外宾客感受紫砂的文化魅力和陶刻情趣。
四、紫砂陶刻艺术的寓意性
陶刻作为紫砂技艺中一门装饰手段,有着鲜明的艺术风格和抒情个性。透过风格和个性就能见到深厚的民族文化积淀和扎实的艺术功底。陶刻所表现的吉语和祈颂之词,或是梅、兰、竹、菊等民间寓意广泛的题材,都是精神上的祚盼与祝福。以茶壶的铭文为例,有陈曼生的“试阳羡茶,煮合江水。坡仙之徒,皆大欢喜。”关山的“于此闲得少佳趣,亦是以申叙幽情。”费新我的“快日明窗闲试墨,寒泉古鼎自煎茶”……通过对茶具、茶事的记述,借器寄情,流露心声,同时又使作品显现文雅清新的韵味。
随着时代的进步,艺术的发展,陶刻也要吸取新鲜内容,提升技艺水准,练就过硬的功夫,累积扎实的功底,发挥独特的功力,以书、画之意融入紫砂陶刻境界,使作品文心雕琢,妙趣横生。(编辑:雨星)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