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0-07-21 来源:紫砂之家
蒋旭初,生于1968年,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优秀中青年陶艺家。
1986年进入紫砂工艺厂,跟随高级工艺美术大师鲍利安习艺,得到老师悉心指导,深受传统陶艺熏陶,提高了制壶的技艺与设计理念,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从艺20多年来,坚持纯手工制壶,在古老传统基础上融入了全新的艺术感受,形成自己独特的制壶风格。曾在宜兴紫砂非物质文化遗产纯手工大赛中获“合格承传人”奖。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管是“小隐隐陵薮”,还是“大隐隐朝市”,德行高洁、品性淡然是隐士留给人们的一般印象。魏晋盛行的清谈之风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一种生存方式。陶都宜兴丁蜀镇的蒋旭初,就是一位偏爱这种生活方式的紫砂壶艺家。
蒋旭初本非丁蜀镇人,而是出生于宜兴另一个小镇新建,1986年高中毕业后,他就被分配在丁蜀镇的宜兴紫砂工艺厂工作。蒋旭初学的是纯手工制作,手工成型的工艺水准对基本 功有更高的要求,如果没有扎实的基本功,没有对壶型完整的大局观,是没法做好手工壶的。当时他的师傅是高级工艺师鲍利安,蒋旭初跟着他系统地学了三年壶艺。
蒋旭初刚开始做茶壶,追求的是做得像,到处模仿,看到什么好茶壶就照着样子做。那时候他做的茶壶,嘴、盖、把做工精致,身筒打得笔挺,自我感觉真是好啊,都觉得快和师傅做得差不多了。后来他做了8年的仿古壶,越做下去越觉得自己需要提高,回头看以前的作品,感觉做得不到位的地方太多了。在这一过程中,他对传统壶式研究得比较透彻,体会到传统老壶非同一般的地方。其实就工艺而言,古代人不一定做得比现代人好,那些经典壶式之所以成为经典,主要是它的精气神的展现,特别像邵大亨的掇球、掇只这些壶,它们的“气”抓得特别好。
于是蒋旭初逐渐把做壶的重点放在“气”的表现上,不再是仅仅看茶壶的部件是不是完成得好,更注重茶壶整体的协调性,并以此烘托出它的精气神。抓住一把壶的“形”不难,要抓住一把壶的“神”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时候蒋旭初做壶嘴,一连做好几个,总觉得有不到位的地方,这个不到位是指这个壶嘴与壶的其它各个部件的比例把握上,这个是最难的。壶的精气神,就体现在各个部件的组合上,茶壶就像人一样,要正,视觉上要稳,各部分比例要协调。而诸如壶盖和壶身是否严丝密缝,出水是否流畅等等这些做工上的要求反倒是其次,不是说不重要,而是最基本的要求。蒋旭初做每一把壶都要花费很大的精力,观察它的造型,反复琢磨,不断调整,不断修改,以追求最佳的比例协调。
蒋旭初对紫砂壶艺进步的追求从来没有停止过,直到现在,做壶已有21个年头的他,仍然严格要求自己。一把茶壶做出来,他自己要把玩很久,这不仅仅是一种爱不释手,也是在把玩中追求更高的突破。他看别人的作品,是学习别人的优点,看自己的作品,却是挑自己的缺点。他努力去改进,哪怕这种地方细微得难寻其迹,因为他知道,一旦自己感觉到自己的作品好得不得了,完美无缺了,那他也就完蛋了,就不会再有进步了,不进则退,那就是走下坡路了。
蒋旭初的作品主要以光货为主,大多数是仿古一类的。蒋旭初说他做了二十多年的壶,到最后觉得做得最好的还是那些祖宗流传下来的老茶壶,这些经过几百年流传下来的壶式,是实用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结合。虽然一直以来,这些老壶式很多人都在做,但是各人对它们的理解不相同,做出来的味道也不同,这是真正经久不衰的经典。
在紫砂壶里,光货就好比书法里的正楷,最难写,非常讲究功底。书法里有“永字八法”的提法,石瓢壶在紫砂壶里也有类似的地位。蒋旭初的光壶简洁、古朴,做壶如做人,这正体现了他为人处世的一种哲学精神,一种淡然、逍遥自适的心情。也正是这份淡然,使得蒋旭初的作品独具魅力。他的作品线条舒展流畅、匀称柔和,风格清新恬淡,宁静祥和,给人以神清气爽的感觉。
蒋旭初二十多年来一直坚持全手工制作,他说这样做一是为了对得起喜爱和收藏他作品的人,其次这也是他一直以来在紫砂壶艺上的追求。虽然有时候模具做的壶比手工做的还要好,但是就像写的字一样,印刷体虽然好看,却千篇一律,没有自己的个性;而手写体,同样一个字,同一个人写两遍也不可能一模一样。手工做壶也是这样,同一个人做两个石瓢不可能一模一样,因为手工打身筒不可能两次打得都一样,那么嘴、把的搭配也要随着身筒的变化而变化,所以最终完成的两个壶也会各有各的神韵。
蒋旭初在做壶之外最多的时间是待在书房看书,看得比较多的是玉器、青铜器等艺术门类的书籍,因为艺术在一定程度上是互通的,他可以从中借鉴一些东西,获得他想要的信息。当然,他看得最多的还是陶艺方面的书籍。现代陶艺是他很关注的一个方面,如今一些紫砂壶艺家追求现代陶艺的风格,独树一帜,引人注目。现代陶艺风格的紫砂壶,渐渐淡化了茶壶的实用性,而特别突出了它的观赏性,行内称之为“看壶”,这在业界引起了不小的争议。蒋旭初对此看得很平淡,他认为这是艺术发展过程中多样性的表现,有它存在的必然性。但是在紫砂壶艺的历史长河中,它不是也不会是紫砂壶的主流,而只能是丰富紫砂壶艺的支流。茶壶,归根结底它的主要特点还是实用性,就像顾景舟说的,茶壶先要用,在这个使用的过程中,你才能发现这把茶壶的好处,好在哪里。
蒋旭初对现在整个紫砂行业的发展看法有喜有忧。以前在紫砂厂,大家都在里面做工,互相可以讨论学习;而现在紫砂艺人基本都是自守一块,壶艺交流也少了,一旦自己不带徒弟,不传子女,那么自己几十年对紫砂的理解就从此埋没了,这对紫砂壶艺的传播不是好的现象。而另一个方面,以前在紫砂厂里要赶生产,一个品种几十个壶要你在一定时间内赶出来,重复的机械劳动比较多。真正好的创作,应该是发自内心的创作冲动,是自己切身感受的抒发。现在的紫砂艺人各行其是,自己想做什么壶就做什么壶,对什么壶有兴趣了,就可以去钻研,这对紫砂壶艺的发展又是一个有利的方面。
从明清开始,由于文人的介入,使得紫砂壶的魅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很多文人雅士在紫砂壶上题诗刻画,将诗词的意境、书法的飘逸、绘画的空灵、金石的韵味有机而生动地融入紫砂壶,从而演绎成具有美学内涵的紫砂作品,受到许多收藏爱好者的追捧。
在这一方面,蒋旭初也有他的追求,但不会刻意去附庸风雅。他认为在茶壶上题诗刻画也要看茶壶的造型,不能强求,比如说有些石瓢、井栏等就比较适宜书画的刻划。而且书画也要好,要能为茶壶添彩,要是一看这字画丑得不得了,连茶壶都不要看了,那就适得其反了。如果书画也好,茶壶也好,两者配合得相得益彰,那何乐不为呢,添加了诗情画意,玩壶的时候更具情调。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