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0-07-21 来源:紫砂之家
周菊英,1968年生于陶都宜兴。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工艺美术师。1988年进入宜兴紫砂工艺厂,师从邵毓芬学习制壶工艺,后更得吕尧臣、季益顺、吴群祥等名师指点,技艺日臻完美。善于吸收众家所长,融会自己对紫砂艺术的领悟,尤其擅长花器、光器制作。作品曾作为江泽民、荣毅仁、钱其琛、李铁映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访国礼。所创作作品深得海内外壶友喜爱而名扬中外。
与周菊英初次见面,是在她的工作室。简单、敞亮的工作室里,淡淡地飘着宜兴的红茶香。周菊英身着一袭玫红的长衣,袖口和下摆不事张扬地绣着大片的银白色藤花,这一瞬间的触目已给了我一种亲切之感。
闲聊过一阵,略略地了解了周菊英的紫砂路。在一句一句的细述中,她不时地将自己满意的作品介绍给我们,言语之间的欣喜和爱好难以掩藏,看着她轻轻地摩挲着自己的爱壶,看着她眉宇间的幸福感,连我们这些“观”的人都着了迷。
细看周菊英的壶,造型简洁、大方而不落俗套,质地醇厚、光滑而不沉重,可以说是形、神、韵俱备,若要真正读懂,还是要慢慢地品的……
形——兴趣是第一位老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周菊英的第一位老师,就是最初对紫砂工艺的不经意一瞥,牢牢地揪住了她的眼球,进而揪住了她从事紫砂艺术的心。
说起开始学习紫砂工艺,周菊英还是个“插班生”呢,当时跟随的是邵毓芬老师,从拍片到打身筒,再到做壶嘴、壶盖之类的细节,她却比早开始学的人做得都要好。俗话是“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她却是“兴趣领进门,悟性再提升”。做壶需要灵气,需要悟性,同样的造型在不同的人手里呈现出的是不同的风采。在周菊英手中,哪怕是历来为壶人久做、必做的传统壶型都会有新鲜之感。
形,古同“型”。周菊英喜作传统壶,石瓢、井栏、掇球、虚扁……她是在沿着历史的足迹一点一点漫步,继而融入自己的思考、自己的感受,将传统文化充分地吸收,再吐故纳新。
吕尧臣老师曾说“她的壶,看不到一点抄袭的痕迹”,不错的,哪怕是一把仿古壶,她也可以做出不凡来,因为周菊英的制作是建立在对紫砂艺术的充分理解之上的。
就比如她最爱的《云肩如意壶》,当代紫砂陶艺的一代宗师顾景舟老师也曾有过一把《如意壶》,但眼前的这把《云肩如意壶》更是添了几分女子的纤细和小小情感。
“如意”是一种象征祥瑞的饰物,这一用词源出于印度的梵语“阿娜律”。《云肩如意壶》在壶身上沿镶上十六颗大小、形状、姿态完全相同的如意,以壶嘴与壶把间隔,在壶嘴的下侧也隐隐地做出如意的样子,使得整圈如意连贯、顺畅。壶盖与壶身接替的地方,平整而光滑,如美人云肩,增添一股妩媚与娇柔。
闲来无事时,或是偶有闲情时,周菊英都会做几把《云肩如意壶》,用她的话说,每贴上一颗如意,心里就欢喜得很。虽然这项工序是极需耐心且相当复杂的,但一颗一颗娇巧的如意乖乖地排列成齐整的一圈时,想来也是她的情致又提升到了一个新高之时吧。
就是这样浓厚的兴趣和爱好,一直在支持着她坚定地走紫砂路,即使是在1996年后几年的紫砂萧条时期,在许多人开始转而从事其他事业之时,周菊英依旧没有放弃,兴趣在她的血液里扎下了紫砂根。
神——理解是壶的精气
在紫砂这一行业,认识周菊英必定是先认识她的壶,可以说她是“先壶后人”,人如其壶。
周菊英是一个性格爽直的人,简朴、自然、不做作。与她的谈话总是不累人的,轻轻松松听她把过去的事和人娓娓道来,是舒适的,也是宽心的。制壶与为文是有共同之处的:有形无神,那只是词句的堆砌;制壶,有形无神,那便也只是紫泥的堆叠。周菊英的为人决定了她的壶,简单而大方,清爽而美观。是她的性情纳入其中的缘故,也是她对紫砂和制壶的理解融入了其中的缘故。
在周菊英心目中,“竹”是品性高洁的植物,尤其是在宜兴这样一个竹的海洋,竹,更是人们眼里口中的爱物。周菊英的“竹”系列壶,真有“宜烟宜雨又宜风,拂水藏村复间松”的味道。读她的“竹”系列壶,时而似有古风轻轻徐来,时而又似有君子款款走来,有诗句“未出土时便有节,及至凌云尚虚心”,便有了她的《凌云壶》;想到竹之高洁与清新,便有了《高竹壶》;赠与江主席的,便有了《大竹段》。这把《大竹段》,几乎是周菊英至今制作的最大容量的壶了。壶身采用井栏壶的古典造型,却是在井栏的基础上放手加大,笔直而粗壮的壶身,给人一种踏实之感;从壶嘴处延来的几片竹叶立刻增加了整把壶的生气;整个壶身便是一节茁壮生长的大竹段。另取一截细长的竹段,细心地在掌中搓成弯曲,扭成旋形,紧紧靠在壶身一侧;壶嘴与壶纽做出新生的笋头状,点上些米粒大小的圆,形象、生动。
竹题材是周菊英经常会用到紫砂壶制作中的,有她的理解和对竹内涵的提炼,在表现壶的精气神时,便更加得心应手了。
她的“竹”题材壶经常只是在壶嘴处延伸向壶身几片精心镶贴的竹叶,却总是可以有“一叶显而知全竹”的感觉。她的《祝福壶》也是如此。
《祝福壶》取“竹”与“蝠”两字谐音。在几片竹叶间穿插进几只飞动着的蝙蝠,为整把壶的沉稳添上了几笔灵动。壶把、壶嘴与壶纽均截取一小段竹子的造型,或缓缓弯曲,翘首而立,或自然横卧,采用较少的竹的姿态最大限度地表现竹子的千姿百态。壶盖上略微贴上几片竹叶,与壶身呼应,并将整体的“竹”的主题提升。
因为理解,所以懂得。周菊英因为理解紫砂的精气之所需,而懂得紫砂壶应该如何表现。对于“竹”,对于世间各种活生生的物体,周菊英都有着自己的想法和感悟,简单的一个生物在她眼里也许携带着丰富的内蕴,这是理解,是懂得的基础,也是蓄养着紫砂壶精气的基础。
韵——内容是紫砂的生命
精髓需要物质的提炼,精神需要内容的沉淀,生命需要血液的充实。
对于紫砂壶,我们最先看到的是它的形,是它的外在色泽、造型与装饰,然而,一件真正的紫砂作品是需要有生命支撑的,需要生命力赋予的神韵凝聚紫砂文化的深邃。内容,正是让紫砂有了生命的重要成分。
周菊英的爱人也是爱壶懂壶之人,他的理念是在紫砂壶中融进文化、艺术,为紫砂壶丰富内涵,这样才可以延续紫砂的生命,才可以使紫砂真真正正成为一门艺术。于是,就有了与许多书画家的交流,有了吴为山等等的影响,有了文化部的烘托……这些是周菊英爱人的心血和思考,更是周菊英的福气。她的家人、家庭有一个厚重的艺术文化氛围,有一个丰富而大气的外环境,于是,也有了《洋桶壶》这样一把集大气、大方于一体的佳作。
《洋桶壶》壶身饱满、充实,极具实用性。顾名思义,壶身做成了高而深的桶形,壶面光滑、细腻,触之有冰凉之快感。壶嘴悠悠然伸长,傲然挺立于壶身一侧。金属质地的提梁搭配上紫砂的壶体,稳重中带点轻灵,古朴中更添新鲜。周菊英有福,她的荣获了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展金奖的《金凤祈福壶》用大方的气质和大度的胸襟囊括了她的福;她的《吉祥如意壶》又用优雅和精致丰富了她的福。
《金凤祈福壶》用壶嘴、壶纽、壶把设计出凤凰的形状,傲然地张扬开;《吉祥如意壶》则含蓄地将如意纳嵌于壶的每一处细节。时而是爽朗的释放,时而是隐隐约约的内敛。但周菊英总是会让不同风格的壶都给人一股子清爽,看了舒服,在手中摩挲更是心旷神怡。
听着周菊英的慢声细语,看她低低地垂眼,微微的笑脸,一盏茶的交谈倏忽而过,抬眼看窗外的天空,出奇的清澈,云朵静静地随时间推移,突然想到,也许正是因为她紫砂之路的平坦,她的无功利,她的直爽与简单的性格,才可以让她在丁蜀这样一个人才辈出的紫砂之都,静静地做壶,心无旁骛。
至此之后,说起蜀古,便会忆起周菊英,忆起她静静做壶的倩影,忆起她手中的紫砂壶喃喃的低语。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