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6-12-07 来源:紫砂之家
时过正午,慧真依照寺院“午课”的规矩,在佛像前闭目打坐念经。潘四爷想得十分周到,将慧真安排在这个单独的院子里,连佛堂都给布置好了。
“食罢一觉睡,醒来三碗茶。举目看日影,已复西南斜。”慧真被惊动了,他睁开眼睛,见潘四爷端着紫砂茶壶已经站在身边。“慧真法师——”
慧真赶忙起身问讯:“潘施主——”
“这诗感觉如何啊?”潘四爷问道。
“这首诗很有雅意禅风,不知是哪位大师的句子?”慧真不知是何人的诗,但隐隐感觉诗意清逸出尘,文辞俗而淡雅。
“这是苏东坡的饮茶诗。宋朝是茶艺最鼎盛的时期,苏东坡更是不可一日无茶之人哪。”潘四爷指壶言道。
“苏东坡的这首诗,小僧还是第一次听到。不过,他的那句‘休对故人思故国,试将新火煮新茶’,小僧是一见如故,终生难忘啊。”
“好!好!”潘四爷连声赞叹,然后又想起一件事,说:“对了——月莲姑娘到我紫玉轩的柜上工作,柜台上的先生伙计们都很喜欢她,法师你可以放心了。”
“谢谢潘施主的厚待。只是小僧自从进府之后,整天白吃白喝,无所事事,心中十分着急。敢问潘施主,究竟安排在哪一天为令尊做道场啊?”慧真问道。连日接受潘四爷厚待,他实在是觉得无功受禄,寝食难安。
“这个不必着急。慧真法师,你长年在深山古刹潜心修行,鄙人理当陪你游览一下名胜古迹呀。”潘四爷热情地邀请道。
“小僧对六朝胜境神往已久,如能前往瞻仰,当然心中非常高兴。只是实在不敢有劳潘施主。”慧真顿时来了兴趣,对六朝故都金陵,他只在书上看到过,听镜空师父说起过,但从来没有身临其境。
“跟法师一同出游,乃是鄙人的一大快事呀。李三——”
“来了——”李三早有准备,捧着一套崭新的衣服走进院内。
“替法师更衣!”潘四爷吩咐道。
“这……”慧真愣住了。衣服面料精美,做工讲究,却是俗家装束,慧真从来没有穿过。
“金陵乃是国府首都,人多眼杂,常有无聊之人喜欢无事生非。这点要请法师谅解啊。”潘四爷抱歉地说。
慧真穿着俗家衣服,甚觉不习惯,潘四爷却发觉他如同翩翩公子,与自己一同出游,与富贵人家的文人雅士,并无区别。两人一路走一路谈,不觉来到明孝陵。
见群山环抱,陵寝所在之地是藏风聚气的兴盛之地,慧真不禁赞道:“朱元璋还真会选地方啊。”
潘四爷在一旁细说道:“这明孝陵从洪武十四年,到永乐十一年,共历时四十年才完全修成,当时动用了军工十万人。那时候啊,墓园内亭阁相接,享殿中香火不绝啊。松涛林海里,也放养了千头的长生鹿。可惜的是,皇陵屡遭战火的波及,已经不复当年的太平景象了。”
然而,在慧真看来,残存的孝陵已足可令人惊叹了,特别是其中一块巨大的石碑,巍峨高耸,实是自己生平所未见。潘四爷告诉他,这是明太祖神武功德碑。
“这是金陵城最大的一块古碑。你看这屋顶全毁了,俗称四方城。这是朱元璋的儿子朱棣替他父亲所刻的,上面记载着朱元璋一生的事迹。”潘四爷指点着已经损毁的碑亭屋顶说。
“世间宝物都是如此,损毁容易修复难呀!幸运的是,这些石人石像,还都依然屹立在这里,让后人还能目睹明代石刻的风采呀。”慧真望着碑亭,感叹道。
“是啊,这些石像以体形巨大而称奇。而咱们的紫砂茶壶,却以小巧玲珑而叫绝啊。”潘四爷忽然感觉石雕与紫砂壶虽然大小悬殊,风韵却颇有内在相通之处。
“如此胜境,让小僧浮想联翩呀。”慧真只觉得眼界大开,心旷神怡。
潘四爷对这块金陵第一碑似乎也情有独钟,离开碑亭后,他兀自回头观望。蓦然,他见到二人走近碑亭,待他看清二人的身形体态,一股怒火登时从心头腾起。他不想再多流连碑亭,转身快步离去。
“法师啊,看来我潘某将有所得,也必将有所失啊。”潘四爷忽然叹息道,显得既怨愤,又失落。
“潘施主,您怎么了?”慧真见潘四爷神色突变,连忙问道。
“没什么,一点感慨。一点个人的感慨……”潘四爷声音颇为落寞。
回到潘府,见金嫣然没有出来迎接自己,潘四爷更是不悦。他向李三询问太太的去向,李三回答说,太太又到德华诊所看病去了。于是,潘四爷将慧真送回房间,独自回到书房。
没过多久,金嫣然回来了,在往房间里走的时候,恰好遇到李三。
“老爷在家吗?”金嫣然问道。
“在家。”
“老爷一天都在家吗?”金嫣然担心地问,她生怕自己外出一下午,潘四爷会不高兴。
“老爷也是刚回来。”
“他去哪儿了?”金嫣然的心境轻松了几分。
“他陪着慧真法师到明孝陵去了。”
“什么?”听到李三的回答,金嫣然刚放下的心骤然悬了起来,声音都有些变了。
“太太,您问这个干什么?”李三感觉太太神色不对头。
“没事,随便问问……”金嫣然强做镇定地走到房间。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