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学院

  • 全球紫砂藏品连锁品牌
紫砂之家 >> 紫砂学院 >> 文玩收藏 >> 紫砂故事——解放前宜兴陶瓷的外销

紫砂故事——解放前宜兴陶瓷的外销

时间:2016-11-22 来源:紫砂之家

  宜兴陶瓷的外销,始于明朝末年。是时,宜兴已是全国著名的陶瓷产地。紫砂陶和均陶——我国陶瓷百花园中两支绚丽夺目的奇葩,闻名遐迩,博得国内外人士的青睐。其中泰国进口宜兴紫砂茶具的数量最多,因为当地广东潮人籍较多,茶事炽盛,对紫砂茶具的需求量甚殷。此外,紫砂陶开始运销欧洲,并在欧洲流行,其原因主要是和欧洲流行饮茶的习俗密切相关。

  宜兴所产的紫砂器,十七世纪便由葡萄牙商人输入欧洲,被外国人称为“红色瓷器”、“朱泥器”。由于紫砂与从美洲输入的印第安人所制的陶器“普加乐”极为相似,所以把它叫做“帛加拉”,在欧洲各地备受欢迎。从此,源源不断地从中国定购朱泥器,甚至在法国还出现赝品。德国人约翰·佛烈德利希·色特格尔还仿制成功“红色瓷器”,并于1708年写了一篇文章《朱砂瓷》,足见紫砂的声誉之隆。《明代陶瓷之时代情形》一书中指出:“宜兴输往欧洲的陶瓷数量极为可观,出口到欧洲,深得欧人的爱好。”当时,紫砂壶销往英、法、德、意等国,称为“西洋生意”。

  1935年“中国艺术伦敦国际展览会”上,曾展出英国人大维德收藏的时大彬壶、陈鸣远壶以及清乾隆时的陈觐侯制红砂觚式瓶、陈滋伟制梅式笔架等。

  明清时期传入日本的宜兴紫砂壶很多。日本人奥兰田于1874年编著的《茗壶图录》里,收集了32件名贵紫砂壶图片资料,其中有明朝万历年间(1618 年)李仲芳所制的壶,明末陈和之的壶、清初陈鸣远的仿古壶(1667年),还有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的梨皮泥壶等。奥兰田认为阳羡砂壶“名于天下”,而且“争购竞求不惜百金、二百金,必获而后已”。在日本,尤其重视煎茶的小茶壶,凡刻有惠孟臣、陈鸣远、陈曼生等名字的,都受到珍爱。

 

  除了紫砂壶之外,从清乾隆年间传入日本的紫砂花盆,数量也很可观。据武内猛马和村田圭司编著的《盆栽钵和水盘》一书所述,各式紫砂花盆为数不少,主要品种有红泥长方圆角盆、朱泥绘画长方盆、红泥长方四角内凹盆、梨皮泥长方袋式盆等,有的还分别刻有“寄石山房”、“荆溪水石山人”等铭款。这些花盆有着广阔的市场,受到盆栽爱好者的喜欢。

  日本在万延、文久时代(1860年~1863年),有个贵族叫平野忠司,很喜爱紫砂茗壶及朱泥盆,他鼓励日本人在常滑市仿制“朱泥器”。到明治十年(1878年,清光绪四年),日本人鲤江高须派人到宜兴,聘请紫砂艺人金士恒到日本常滑市传授紫砂陶制作技艺,并由鲤江方寿、杉江寿门、伊奈长三寿3人跟随金士恒学艺。从此,这些类似紫砂器的产品称为“常滑烧”,同时,把金士恒视为鼻祖,至今供奉他的画像。

遨游

范治平作品:《遨游》

  在销往东南亚国家的紫砂陶中,有一种引人注目的茶具;其壶身贴有花卉,较具异国情调。它博得许多海外人士的喜爱,外销量因此而大增,为当时处在静默期的宜兴陶瓷行业带来了一线生机。

  清代中叶,海运开放,宜兴许多窑户纷纷在通商口岸开设陶瓷商店,将宜兴陶器大量销往国外市场。光绪年间,宜兴陶瓷在东南亚市场销路方兴未艾,于是丁山白宕鲍氏、陈氏合资在新加坡开设了“鼎生福”陶器店,经销洋坛、大龙缸和大腰元等产品。这是宜兴陶瓷行业在国外开设的首家商店。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和战后的几年中,宜兴陶瓷行业亦和国内其他民族工业一样,出现了一个短暂的繁荣时期。是时,陶瓷的外销量急剧上升,国外市场日趋扩大。据说,每家商店只要能够做成一、二笔外销生意,除了能把商店的存货全部售光,还须再到宜兴窑场收购才勉强凑足,而所获利润足以支付半年甚至全年的开销。

 

  到了民国九年左右,国内部分外销商品开始采用宜兴陶瓷作为包装容器配套出口,如销往香港的皮蛋,采用宜兴龙缸包装后,既适宜贮运,且装潢美观,中国皮蛋由此而被称为“金龙蛋”。

  然而好景不长,到了三十年代初,日本开始对我国陶瓷等商品金口采取关税限制政策,其中对部分宜兴陶瓷的进口,关税率从5~7%猛增到50%,甚至100%;并经常在常山等地仿制紫砂陶。同时,东南亚国家也因“课税过重”,而削弱了人们对陶瓷产品的购买能力;继之,抗日战争爆发,龙窑厂房相继被毁……宜兴陶瓷外销由此一步步濒临绝境。

展开剩余全文

TAG关键词: 编辑:

精品推荐 更多>>

合作伙伴:中国紫砂协会 江苏省陶瓷行业协会 宜兴紫砂壶艺术研究所
艺术顾问:顾绍培 吕尧臣 毛国强 季益顺 徐安碧 徐汉棠 吕俊杰 李昌鸿 徐秀棠 潘持平 何道洪 周桂珍 鲍志强 曹亚麟 吴鸣 华健 葛军 陈国良 曹婉芬
法律支持:上海市汇业律师事务所

紫砂之家APP: 应用权限 隐私声明 开发者:上海紫砂实业有限公司 站点地图 名家大师

紫砂之家APP
微信小程序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