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06-16 来源:紫砂之家
宁杭铁路宜兴段考古出土东晋时期地产青瓷,为“阳羡青瓷”增添了很好的实物注释。29日,记者从宁杭铁路考古一线获悉:今年5月至今,江苏省三个考古小组已在宜兴紫云山北麓一带,发现了25座六朝(指魏晋南北朝时期)墓葬,出土了一批“阳羡青瓷”;从这批青瓷的胎质推断,宜兴紫砂独有的“紫砂土”在六朝时期就开始普遍利用。
“紫砂土”是宜兴特产,因透气而不渗出水,被古人称为“珠玉”。现在人们一提起紫砂土就会想到宜兴紫砂。宜兴紫砂传说始于宋代,但至今没有强有力的考古支持,因此考古界通常认为宜兴紫砂始于明代。所以,一般认为宜兴紫砂土的普遍开发利用从明代始。但这次从宜兴出土的一批地产六朝青瓷看,宜兴人对紫砂土的利用至少从六朝时期就开始了。
无锡市考古研究所负责人刘宝山告诉记者,从新发现的25座墓葬出土的地产青瓷看,大多数器物为半施釉瓷器,从其露胎看,其原料为紫砂土和白土混合而成,可见至少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紫砂土就已被宜兴人普遍开发利用。并由此推断,青瓷作为宜兴地区最早的传统手工业制品,与紫砂陶之间应当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周志良 原矿底槽清《方菱》
了解到,宜兴青瓷的特点是釉色青中泛黄,极少见到纯正的青色,胎质相对比较疏松,胎釉结合较差,釉色易脱落。出现这些特色,是否与原料中含有透气性较强的紫砂土有关?专家认为,很可能存在一定关联,但仍需进一步研究论证。
宁杭铁路宜兴段同时还有两大考古新发现。一是发现三座奇怪的“墓上窑”。这次考古组在宜兴新街地区陆平村、百合村范围内,发现三座春秋石室土墩墓,令人惊讶的是,三座墓之上竟还有三座形制完全相同的窑址。考古人员从窑址的包含物初步推断,年代应当与墓葬同时代或时代相近,具体年代仍有待作碳十四鉴定。为何会出现如此奇怪的同时期的“墓上窑”现象呢?考古人员推断,可能与当时的丧葬习俗有关,有待进一步研究。二是新发现宜兴首座明代骨灰葬。还是在陆平村,考古人员发现一处留存完整的明代墓葬,主墓为一座明代砖饰墓,但陪葬的是两个骨灰葬。考古人员称,对于这种形式的骨灰葬,考古发现极少,尤其宜兴地区明清墓葬都以土葬为主,发现两个陪葬的骨灰葬还属首次。据悉,过去一般只有僧人采用骨灰葬,这次在宜兴发现的骨灰葬,很可能与陪葬者的宗教信仰有关。
据悉,对于这两个考古发现,宜兴文物部门有意进行迁移保护。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