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3-11-13 来源:紫砂之家
紫砂之家讯:丁蜀镇的蜀山南街上大多为明清建筑,少数还是宋代遗留至今的。蜀山南街不足千米,街道全由天紫石铺设,街道很狭,坐在家里可和对门人家攀谈,一脚便跨进了对门人家。南街房屋一律是砖木结构的二层楼,错落有致,是一幅典型的江南水乡锦绣立体画。难怪北宋大文豪苏东坡晚年来蜀,一眼便看中这块风水宝地,想卜居蜀麓,终老于此。以前,每年有不少陶校学美术的学生到此写生,一坐就是半天或一天。南街,面临宽阔的蠡河,背靠青青的蜀山,依山傍水,风景秀丽,地理环境很好,尤其是水路,南可通杭州,东可达无锡、苏州、上海,北可通京华。当时,内销的紫砂陶器都是经水道运出的,蜀山的水码头,一度成了商贾云集之处。
丁山未崛起之时,蜀山南街又称紫砂街,当时营销紫砂壶、盆、瓶、碗、罐等,有30余家,饭店和茶楼也有好几家。蜀山大桥的两侧桥背,像张开的鸟翼那样伸出,上设茶馆。每天吃过午饭,一些茶客便提着洋桶壶到这里来吃茶。有时,民间闹矛盾,要评理吃杠茶,往往在桥背上的茶馆。
南街既称紫砂街,当然聚集着一批紫砂艺人,像陈寿珍、俞国良、裴石民、吴云根、朱可心等老一辈名艺人,都在南街制过壶。清代的制壶高手杨彭年、杨凤年兄妹也曾在南街居住制壶。上世纪五十年代,蜀山成立了紫砂陶业社,工场就在蜀山南街,因此当今的制壶大师们,绝大部分都在南街做过壶。当时蜀山的南坡、西坡、北坡有龙窑十多条,每至傍晚,蜀山上变成火红一片,开窑叮当之声,不绝于耳。清代词宗陈维崧曾言:“百甄哀玉家家响,青烟处处画溪烟。”生动地描绘出当时紫砂生产的一派热闹繁忙景象。徐氏二大师(汉棠、秀棠)的父亲徐祖润当年曾在南街从事紫砂的生产和经营销售,毛顺生更是生产营销之大户。当办起了宜兴紫砂工艺厂后,南街之砂联社、工场,散居于各家的紫砂人员均集中到厂里生产,南街便逐渐清冷了。自丁山崛起后,蜀山南街便变得“门前冷落鞍马稀”了……
蜀山南街老了,因年久失修,目前坍塌之屋已有不少,但愿蜀山南街能旧貌变新颜,古建筑能很好保存下去。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