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1-27 来源:网络
只有把紫砂壶变成有艺术生命的雕塑,才富有生气与活力。为了体现这种生命,应当积极的去研究自然,研究社会,将自然中存在的美的因素从紫砂中提炼出来,与社会思想美共同融揉,以艺术作品的形式展现在人们面前,使人们从中获得各种美的享受。 ——孔小明
孔 小 明 传承之道有多难?不说上古时期的三坟五典、河图洛书,即便距今仅六百余年的《永乐大典》,也早已毁坏在战火兵燹中。还有始于汉唐的绞泥工艺,到了明朝初年就近乎绝迹失传。正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经过能工巧匠不断地试错研发,绞泥工艺才能在宜兴紫砂中接续传承,重放异彩。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绞泥艺术极难掌握,想要至臻美轮美奂的境界需要数十年的潜心钻研,尤其是制作者对泥料、火候的熟悉和功力更是关系到绞泥工艺的成败。 丁山的紫砂从业者数以万计,而以绞泥工艺名满业内的行家寥寥可数,孔小明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涵光华于朴厚,寄风雅于平常”,孔小明的绞泥技艺将传统紫砂造型与现代紫砂工艺融会贯通,展现出作品悠然的气韵和极强的生命力。 #1 结缘紫砂:你们要进窄门 宜兴紫砂,发端于北宋的羊角山古窑址。一路走来,栉风沐雨,融汇在人们的日常生活里,创作出诗意的空间,承载了古老的文明和当代的荣耀。“孔家壶”品牌的践行者孔小明,便从小生活在丁蜀蠡墅,这里流传着范蠡制陶的美丽传说。在明清时期,蠡墅就是龙窑遍布的繁华窑场,几乎是“家家捶泥,户户制坯”,几代从事陶业的家庭司空见惯,孔小明从小耳濡目染的就是陶器制作。 银箱壶 1986年-1989年,孔小明进入江苏省轻工学校(丁蜀陶校)陶瓷工艺专业专职进修学习。四年时光里,他系统学习了陶瓷理论基础,为今后的厚积薄发奠定了基础。在台湾市场的影响下,孔家三姐弟陆续开始从事紫砂陶的艺术创作。孔小明笑称:“当时真是一穷二白,只能在工期的催逼下不断赶活,终于把结婚的费用挣出来了。”对手艺人来说,产出的每件作品不仅是艺术,更是赖以生存的硬通货。孔小明那时还不知道,在即将到来的90年代,作为创作紫砂艺术最高殿堂的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将和他牵伴一生。 福寿壶 相较于许多上世纪80年代初就进厂的同辈,孔小明进入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的时间不算早。1992年,孔小明正式进厂来到雕塑车间。因为之前就夯实了坚实的基础,加之悟性及吃苦耐劳的品行,很快被调入紫砂研究所工作,从事艺术创作设计。对于没有师承的孔小明来说,研究所就是一片学习的海洋,在创作过程中受到潘持平老师指点,得益匪浅。 天地合一 一个颇具慧根的三十岁的年轻人,从小在书本上接触的伟大作品,突然一下子就全部呈现在眼前,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让人大受震撼。尤其是吕尧臣大师魔幻般的绞泥艺术,深深地吸引着他。经过长时间的观察思考,在有意无意之间,孔小明开始了绞泥制壶技艺的探索学习。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没有经过三年「徒工班」的训练,是野路子出身,在紫砂壶的艺术之路上,只能认准一条道走到底。”这条路不是康庄大道,而是一条险峻奇绝的方器绞泥制作之路。路难走,人也少,“可能也更容易出成绩”,他谦虚道。正如《圣经》所说:“你们要进窄门。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 #2 魔幻绞泥:轻舞飞扬的瑰宝 接触绞泥以来,孔小明的文化素养、动手能力、审美情趣,以及个人喜好等,仿佛忽然间找到了多年积累的释放点,触摸到了艺术的灵感。一道绚丽的彩虹,与紫砂欢歌曼舞,彩绸飞扬,山川起伏,水袖飘动,这美妙的画卷,在他心中渐渐被伸展开来,一把把精美的紫砂壶诞生了。 延年益寿壶 “绞泥”不是一种泥料,而是紫砂中的一种特殊工艺。将几种不同的泥分别打成泥片,然后叠在一起一绞,再横向切绞过的泥,重新拍泥片,使其呈现多种色泽相交融的纹理。它的本体还是紫砂泥料,只是制作技艺上创新,结合紫砂泥料多色性进行有机结合,造成千变万化的图形呈现。绞泥工艺,是紫砂壶艺术中的瑰宝。 绞泥工艺源于瓷器中的绞胎瓷,始于汉唐,宋元时期失传。紫砂中的绞泥工艺,始于清代紫砂陶器,经过几代陶艺人的传承与挖掘,日臻完美。绞泥的出现极大丰富了紫砂的色彩世界,绞泥魅力迷人,如幻影流砂、流云飞旋、彩霞竞舞,带给人一种梦幻般的强烈视觉冲击力,也使紫砂的装饰技法迈向更广阔的领域。同时,绞泥也展示了装饰工艺的高难度,它既有“光货”的功力,又有“花货”的巧思。这样“绞”出来的纹样,赛过了文人的笔墨效果,而诸种泥料的巧妙调配,使得泥色浑然天成、纹理自然,有的似木石纹理,有的如行云流水,妙不可言。 莫奈的睡莲 1995年,孔小明的作品《古兽豹方壶》和《唐草提梁壶》就荣获宜兴市紫砂陶艺试评三等奖。而在2001年,他创作的《银箱壶》在中国十大紫砂茗壶评选中一举获得银奖。《银箱壶》取材于江南旧日生活,以古时达官贵族家庭所用的藏宝箱为创作题材,将旧日之物妙化于砂壶之上,旧貌新颜,光彩熠熠,在雍容大气中,呈现给人们风雅书卷的气息。 云柱壶 孔小明继承绞泥工艺,却不因循守旧。他在绞泥中加以镶嵌等多种手法,演绎出方圆各异的艺术造型,捏塑出变化多端的绞泥水波花纹。他配泥多变,调色大胆,受到李可染大师绘画的影响,作品所表现出的红黄相间的肌理花纹,浓墨重彩。绞泥工艺将原本朴实无华的静态色调,化成了流动而立体的独特画卷。可以说,他的每件作品都倾注了智慧与心血。紫砂艺术鉴赏评论家吕会田写道:观(孔小明)壶会让人想起戴忘舒的雨巷。一把水色温润紫砂壶,因造型、气色、韵味和情调,承载着浓郁的江南文化,使人产生无限的遐想;蓝花布、油纸伞、茶香袅袅,琴韵幽幽。” 玉磨 在三十年的创作历程中,孔小明这样分析今昔之别:“年轻时做壶,需要配合经销商赶工期,所以相当高产,任务感很重。而现在,我不断让自己慢下来,往往一件作品从构思到诞生会间隔相当长的时间。” #3 汲古革新:传承时代使命 在长期的艺术创作实践中,孔小明道法自然,并研习传统文化,形成了自己的艺术体系。用他自己的话说:“紫砂壶和唐诗宋词一样,有气韵和格律。那有限的艺术空间,特别的成型方法,特定的使用功能,精湛的制作技艺,深厚的思想文化内涵,独特的艺术创意,在自身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特定的艺术要求,也成为壶艺自身的艺术格律。” 自古以来,手工艺者往往不善营销,但孔氏三姐弟早在1990年就创立了“孔家壶”这一紫砂品牌。三十年的风雨洗练,孔家壶紧跟着时代步伐,汲古革新。孔家壶的特色是方器制作,再运用微雕和绞泥装饰,使孔家壶既有深厚的传统功力,又融进诗文意境、象形装饰。孔小明在创作过程中,以继承紫砂优秀文化为基础,并不断创新,从而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使作品创作达到雅俗共赏的艺术风格。正因为“孔家壶”蕴含了浓厚的传统文化,结合了万事万物的形态特征,才有着独具一格的气场。因此,孔家壶一直受到众多藏家的偏爱与追捧。 军营壶 创作永无止境,即便是早先成名的作品,孔小明依然会在多年的磨砺中不断改进微调,例如《军营壶》《银箱壶》等,如此而来不断精进,同主题的作品,气韵则愈发绵长厚重。近年来,孔小明依然在紫砂创作的探索之路上不断创新,例如作品《莫奈的睡莲》,根据法国印象派画家莫奈的《睡莲》为创作题材,并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表现出如诗如画的艺术氛围。睡莲自古以来就是新生的象征,此壶意境为“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莲花别样红”,壶体六面如油画般绞泥纹样装饰,增添了诗与画如同榫卯般相互咬合的美景。 鹏程万里 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紫砂文化精神内涵的基础上,创出属于紫砂传统艺术表达的新形式,是现代紫砂从业者的历史使命。每个时代杰出的紫砂艺术工匠,都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流俗的难题。唯有坚守自己的职业操守,不虚自己对紫砂艺术的信仰,保持对传统工艺的敬畏,才能真正称得上传承。绞泥锻造工艺,因两种泥料收缩比不同,极易烧裂。孔小明会把很多烧裂的壶稳妥安放,因为他觉得坏壶同样注入了作者的思想与灵魂,同样有生命。物犹如此,徒弟的传承帮带更是孔小明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日常的授徒过程中,孔小明手把手传递几十年的抟壶经验与系统知识,毫无保留,用最严格的标准考量弟子们的能力与心性。他常说:“人品即壶品,不论做人还是做壶,保持一颗不被名利所累的赤子心最为重要”。 每年年末,紫砂工艺厂的公益慈善活动,孔小明都积极参加。他说:“如今的手艺人在社会上也属于较高收入的群体,力所能及地为公益事业做一点贡献,持续关注、关心、关爱弱势群体,传播正能量,也是艺术家创作之路的组成部分。就像我做的方器一样,做壶方正挺立,做人更要方正昂扬。”生于江南,长于陶都。一把水色温润紫砂壶,因造型、气色、韵味和情调,承载着浓郁的江南文化,伴随着孔小明的历练和精进。他认为自己是幸运的,这种幸运来自环境、来自禀赋、来自时代,更来自于对艺术的缘分和热爱。从艺30多年,孔小明年届六旬,却依旧把那份情与爱融入了五色土,融入了这份永续传承的紫砂事业。 正高级工艺美术师 香港孔子学院名誉院长 江苏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 1962年出生于制陶世家。1986年一1989年在江苏省轻工学校陶瓷工艺专业学习毕业,1992年调进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研究所从事创作设计,在创作过程中受到潘持平老师指点及吕尧臣老师作品风格的影响,作品在传统基础上,恰当地加上有规则绞泥纹样装饰,整体美观大方,具有艺术性,观赏性,实用性,做工精细挺拔,线条流畅自然,每件作品都溶注着作者的心和意,每件作品都散发出浓郁的东方艺术特色。作品曾多次参加全国陶瓷展评并获奖,其中《延年益寿壶》在中国嘉德2018年春季拍卖会上以40.25万元成交。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