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05-27 来源: http://www.zisha.com
“古时候,一个游方僧人来到宜兴丁蜀,边走边叫卖‘富贵土’,经他指点,人们从黄龙山挖出五色泥土,制成各式陶器,既耐用又美观,从此这里的人便世世代代靠五色土谋生。”一方水土养一方人,1970年出生于江苏宜兴陶艺世家的咸子情在孩提时代就特别喜欢听长辈们讲关于紫砂的故事。结缘紫砂可以说是她命中注定的缘分,同时也是她与生俱来的福分。
中国文化报报道高级工艺美术师咸子情
宜兴,这座古香古色的江南小城,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古典痕迹已渐渐流失,唯有一样没有改变,那就是这里依然是名闻天下的陶都。经过几百年的沉淀,今日的紫砂艺术更见繁荣。
15岁时,咸子情进入宜兴紫砂工艺厂学艺,从此无怨无悔地踏上了这条“不归路”。天赋才情与苦心钻研成就了她独特的艺术风格,从小酷爱书画艺术的她,将紫砂艺术与书画艺术完美地结合,因而她制作的紫砂光器、花器乃筋纹器皆有自己的特色,但她并未因此而满足。为了能让两者更加完美地融合,近年来她与各地书画家展开合作,比如与江南山水画派代表人物范保文联手,使得无限风光跃然壶上;与著名书画家贺秉发携手,使得苍劲深入壶心……在紫砂上镌刻诗词书画不但使陶艺作品增添了美感,而且从根本上提升了这些作品的文化艺术价值。
20年间,咸子情陆续制作和创作了一些紫砂茗壶,有人说颇有功底,有人认为颇有新意,但咸子情一直是惴惴不安,认为还有待完善的空间。她说,制作紫砂茗壶,有人偏重于“工”,有人偏重于“艺”。“其实,工和艺好比一台电脑的硬件和软件,谁也离不开谁。无工则无法见艺,无艺则无法显工,关键是能否将两者完美地融合,这需要长期的磨练和不懈的追求,且永无止境。”
紫砂陶艺绵延了600多年,咸子情把这种文化传统看做是流动的水,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要继承也要创新。“我们学习传统不是学表面皮毛,浅尝辄止,而是要学内里的精神,深深地品味。”历代大师留下的一大批被奉为经典的作品,被后人反复地仿制复制,已为社会广泛接受。她认为,首先我们要不断地临摹这些大师的作品,以期掌握其技法的精妙。现在的紫砂陶艺只能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改进、提高。如果离开了紫砂的文化传统,在造型上、技艺上都脱离了传统,变得不伦不类,那就会失去紫砂壶原本的意义。对“变革”,咸子情始终抱着敬畏之心。
咸子情说,制陶人对紫砂文化的理解和掌握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长期积累,才能厚积薄发、收放自如。因此,平时要善于向高手学习,善于和同行交流,善于向学界和艺术界的人士请教,唯有如此才能跳出井底,融进大江大河。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