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02-27 来源: http://www.zisha.com
集秦汉之气 塑玉壶冰心
近三十年的紫砂艺术创作,李霞成绩不俗,名气也日益高涨。也许是与紫砂壶接触久了,难免会受到紫砂壶温润、含蓄气质的影响,李霞给人的感觉总是那样的优雅,她的从容,她的坦然,她的自信,她的只言片语所散发出的知性之美,就如同她的紫砂作品一样有着极大的吸引力。但是,在这背后,她付出的是比常人多数倍的努力。
光环下的压力
曾经多年,李霞的创作一直处于一种高度的压力之下,这股压力来自于她的父母,因为他们都是紫砂领域内的大师级人物。
李霞本是可以走捷径的,踩着父母披荆斩棘开拓出的道路走下去,也无可厚非。其实父母从未给过她压力,因为她们知道,紫砂壶的创作不仅需要努力,还需要天赋,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得很好。但是,生性要强的李霞既然选择了紫砂,她需要的不是父母已经开辟的坦途,她就是要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这样的决定让父母无比欣慰,同样,也让李霞无比的辛苦。
最初的摸索阶段,李霞的枕头边会放上各种关于紫砂的书籍,每当疲惫不堪抑或沮丧时,她就会翻开它们,看看那些数百年后依然散发着强大艺术生命力的名家名壶,然后扪心自问,“我要如何才能和他们相比呢?他们的创作肯定不是一帆风顺的,或许,他们遇到的是比我更大的阻力,我又有什么理由去放弃呢?”
多年后,每当李霞回头去看摸索阶段所创作的作品时,依然能够感受到当时的压力与艰辛。那些壶,虽然不是那样的成熟,但是对于李霞来说,它们一个个都是滚烫的和有生命的,它们给予李霞的是精神上的鼓励与支撑。
破茧后的重生
虽然曾经在身体,尤其是心理上备受煎熬,但是鲜明的艺术个性一旦形成并受到肯定,就如同羽化成蝶般,那种冲破束缚,获得解放的自由,李霞感受到的是无比的欢愉与幸福。
艺术造诣日臻成熟后,李霞对作品的理解与把握、将情感释放于作品之上的能力也更加让人刮目相看。
“圆舞壶茶具”在共和国社会主义文学艺术五十年研讨会中荣获二等奖。这套茶具是李霞艺术生涯中的第一个里程碑,这么说首先是因为它高挑的身姿、律动的外在形体、流转的线条,都极具感染力,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倾注了李霞大量的心血与感情。读懂“圆舞”后,才发现,它其实藏着很深的哲理,如舞蹈本身一样,无论舞者在舞池之中如何地旋转,最终还是会回到各自最初的舞伴身边,人生也是如此。
李霞 原矿段泥《鼓韵壶》
在第三届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上,李霞的“菱花硕云茶具”又荣获铜奖。这套作品的灵感来自于传统的“石瓢壶”,盖底及壶底向纵向伸展,有凌空托起之感,又相互呼应;壶的下部及盖上加饰菱花纹,壶口饰云肩线,使整体富有丰腴的装饰美感。
自此以后,李霞便一发不可收拾。2002年,“肩线如意壶”荣获2002年中国华东工艺美术精品奖银奖;“吉庆有余茶具”在第四届中国(国家级)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上获得银奖;2004年,“石瓢壶”荣获杭州西湖博览会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铜奖。在中国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李家茗壶艺展”中,李霞的作品博得了中外茶友壶侣的赏识,她本人也被载入《世界华人文学艺术界名人录》第一卷、《世界名人录》中国卷第二卷。
受到的关注越来越多,李霞已经小有成就,时而,小小的满足感也会在心中泛起涟漪,但是李霞知道,在艺术道路上,她仍未从自我中解脱出来,她的创作仍旧会被各种各样的因素牵绊着,就如同刚刚破茧而出的蝴蝶,虽然美丽,却不知能否抵挡住外界的种种困扰。
永不止步的探索
如果李霞在小有成就后便停止了探索的脚步的话,那么她就不是李霞,更不是李昌鸿和沈蘧华的骄傲了。
在第六届中国(国家级)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上,李霞的“如意佃盒”荣获了特别金奖,这对于李霞来说,又是一件里程碑式的作品。
“如意佃盒”借鉴传统的佃盒设计造型,在壶体腹部饰以凹线,以明上下之分,口加饰圆线,为壶盖,有变化节奏,壶嘴把饰如意纹样,舒展自然,把型变化曲折,提握舒适且富有装饰性,使朴质端庄的壶中又添活力之动感。
此次的华丽转身,李霞的制壶技艺更加的成熟了,人们不再给她冠以“李昌鸿、沈蘧华之女”的头衔。走出父母的光环,李霞的创作心态更加地轻松,所尝试的品种也越来越丰富。“矮八方”、“秤砣六方壶”等是方器器形的代表作;从“石瓢壶”、“掇只壶”、“汉铎壶”、“虚扁壶”中,可以看出李霞对传统壶型独特的领悟力。
在李霞的众多作品中,有一种风格甚是鲜明,比如“雪飞壶”、“婉容壶”、“蕴月壶”、“春意壶”、“香雪壶”等,它们柔美、婉约、细腻,李霞毫无保留地将她的涵养、气质、内涵展现在作品之中,使她的壶也如同她的人一样,散发着让人无法抗拒的魅力。
长征在继续
李霞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有了自己的创作特色。李霞与她的紫砂壶,就如同中国女性与旗袍一般,她们都是彼此的唯一。唯有李霞才能够做出如此独特的紫砂艺术品,这些琳琅满目的艺术佳作,也只有刻上李霞的名字才那样地和谐,那样地理所当然。
现在的李霞,不再需要父母庇护的李霞,已经在培养下一代紫砂接班人的李霞,回顾过往的三十年,不堪回首的艰辛也好,收获时的喜悦也罢,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但是,长征的旅途依然没有结束,李霞仍然在不辞辛劳地走着。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