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01-29 来源: http://www.zisha.com
“无其器,则无其道”。王夫之非言鸿寿制壶这实,然应了鸿寿度壶之真。
古代士子能以及第,又放为实官,那真得是苦读十年寒窗,非饱学博物难以达境之身。郑板桥如是,陈鸿寿如是,进士及第与拔贡及第者无不如是。从陈鸿寿传世的诗文、题跋、书宝等文汇中可以窥见,他是真正的文学家,博学家与修身养性的逸士乐子。人格的严谨温良恭让,资质的天赐聪明灵慧,度世的勤奋广趣,显示了他对文化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但由于紫砂壶文化随茶道于盛世畅运,曼生造壶文化之举,已成紫砂之所以能进入“文化层面”的“创世说”,使他从“紫砂文化现象”的“曼生行为”,一下子走上了神秘的殿堂。余以为,茶人壶人爱鸿寿雅怀,崇尚其制器释道之玄机,把曼生壶以经典十八式约整捧为拱璧,这是中国文化继承与保护的福脉!可喜也,可贺也!
崔龙君 原矿紫泥《心经神珠》
刘小酩君作了大量的文案阅读,作了大范围的曼生壶原图与初创背景的考证,经十载披历而方命题,亲自仿制《曼生十八式》,考识《曼生十八式》,其举决不是薄怀浅目之为。他行其事,亦必得鸣寿文心传养,又奉传壶友以鸿寿文化之真。这于己、于世,善缘在焉。说得实在一些——一个披历过《曼生十八式》文化、文脉、技艺、情愫的紫砂壶制艺者,再回头去搞自己的创作,那么他的壶艺,必然会深融学养,富以涵真。别人不信,我信。真的不信,可以一试。
在我与小酩就关于《曼生十八式》紫砂壶文化现象的多次交谈时,我发现,他是爱宜兴天赐的这块泥巴,他食寄的是这块泥巴,也不想心亏这块泥巴。常常感叹:“宜兴壶艺人,要为这块泥巴风水多留下些文化,才能上对得起紫砂前人,后对得起渊源的传承。”当时,他就决心从《曼生十八式》这个带有紫砂壶文化“启头”入手,作一些深度的研究。不研究则已,一研究发现,在《曼生十八式》的很多文章书籍里,有些是完全凭空揣度,甚至是茫说一片,实在是令之担忧。如说《合欢壶》,曼生溧阳晋茶,头纲得上大悦,消息传来,曼生兴书:“八饼头纲,为鸾为凤,得雌者昌。”这显然是不符合官场中人中庸度世法则的。一任县令,难道欲想得鸾雌乎?这是大误了先生。又说,《横云壶》有典曰:“初夏之季,好友二泉喜得贵子,曼生往贺,归途之中暴雨突至,于一溪旁草屋避之。转瞬雨聚停,一道美丽彩虹挂于天,一头隐于云端,一头没于溪间,有如彩虹饮清泉。”于是,曼生归而苦思冥想,以“横挂彩虹、飘于云端”为意,而终定名“横云壶”。类这种“现场写真”而“壶外附才”的大学士,笑人到则儿!读小酩考识文论,优弊两显矣!他以壶传文,以文释心,少有“云雾山中而曼生除外”之损。可以赏其壶,可以甄其文,可以识其真。
应该说,紫砂壶玩不到一个很高的层面时,曼生一百八十式,大概也就是常人眼中的实用茶器。一旦走进去,那就是真的走入了华夏五千年的文化殿堂。陈曼生在里面设坛说道,杨彭年、邵二泉等制艺大师在拍泥作诗,释儒道精华文脉在焉,人性化修心练达存焉,一下子把人的本真细化了。难怪茶道演享越来越复杂,越来越精深!感情是里面有化灵之术、启灵之珠、养灵之宝也!
感谢小酩君,通过《曼生十八式》壶考,把陈鸿寿大儒介绍给我,使我“风流拍得古人肩”一回。我想,读了小酩的《曼生十八式》典考的壶缘道友,真真会与我同有化感。鸿渐传了《茶经》,鸿寿传了《壶经》,我等阳世乐子,得逸些洪福,缘外更有何求!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