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01-08 来源: http://www.zisha.com
她一方面学习绘画,一方面研习紫砂,渐渐地她觉得书画和紫砂两种艺术可以很巧妙地融合到一起。
在几乎“人人会制壶,家家都弄陶”的宜兴丁蜀镇,十多年前从事紫砂事业的人口就有上万人。如今更是数目惊人,在这些人中深受紫砂和书画双重艺术熏陶的许琴算得上是一位可圈可点的人。
“紫砂,这个从父辈传承下来的手艺活,一旦爱上了,便让人难以自拔。”从事紫砂创作已经20余载的许琴用这一句话概括形容了她对紫砂的感情。
笃学不倦求真知
上世纪80年代以前,紫砂行业并不景气。这导致当时的很多家长反对自己的下一代从事这项工作。许琴陷入了深深的回忆中。
或许是命中注定,许琴作为一个出身在制陶世家之人,耳濡目染中她还是迷上了这个在当时很不吃香的手艺活。据回忆,当时的许琴同时也在研习书画艺术,渐渐地她觉得书画和紫砂两种艺术可以很巧妙地融合到一起。于是1989年,许琴便正式进入紫砂行业,开始了她的紫砂壶艺事业。
与此同时,她并没有放弃自己钟爱的书画艺术,跟随书画家、陶艺家邵家声学艺,一方面学习绘画,一方面研习紫砂。还受到蒋小彦等大师的授艺。其制作的石瓢、仿古、茄段、吉祥如意等作品新颖大气,线条流畅,精致神韵,作品装饰上衣陶刻为主,融名家书法、绘画、铭刻等多种艺术于一体。
初始时,是学习紫砂制作的基本技法。
“在老师们近乎苛刻的教导下,我从紫砂制作的入门步骤打泥条入手,迈出了第一步。”许琴说。打泥条是紫砂制作基本功里的重中之重。看似简单,要求却特别高。一定要把紫砂泥敲打成各部位厚度均匀的长条薄片。许琴在枯燥乏味的拍打声中坚持着。
经过数月周而复始的捶打,终于打出了整齐划一、平整如镜的泥条。“老师们笑了,我知道老师们的笑,寓意深远,这是对我刻苦努力的结果进行了褒奖和鞭策。”许琴说。总以为通过不懈的努力,打泥条熬出了头,接下来的学习,应该驾轻就熟了。
但制壶的第二个环节——“拍身筒”,却更加不容易。“平整的泥条要变成形状各异的壶器,谈何容易?”许琴说。如果只单单的把厚薄均匀的泥条子当做是一个平面,立体造型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这就需要制壶人有扎实基本功的基础上,还得有悟性。在拍身筒时,脑海中应事先构思出成型后的立体造型。
在“拍身筒”的练习过程中,老师们的严厉在此刻体现得淋漓尽致:拍得不成样的,捏掉重来;拍得相差不大的,也捏掉重来。
所谓世上无难事,许琴经过勤奋练习、用心钻研,终能出师,可以自行制壶。至此,她方才明白老师们的良苦用心。“他们不仅是在教我简单的制壶方法,而是旨在通过严格的训练,让制陶技艺在我们这辈得以继承和发扬。”许琴感激地说。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