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3-11-25 来源: http://www.zisha.com
广州日报:我们知道,紫砂泥是紫砂壶的基础元素。现在泥料价格年年上涨,有说是因为存储量少。在您看来,是这样吗?
汪寅仙:泥料的储存量还是很大的,只是现在政府为了做好保护工作,很多矿泥不让开采,或者有限度地允许开采,导致市面上泥料比较紧张。但我们在开办作坊前就清楚地意识到,泥料是我们的粮食,要积极“备荒”。当然,现在如果碰到好的泥料,我们也会花重金买下。好的泥料无论加工、挑选都是挺难的,所以,如果一把壶价格很便宜,多数情况下都不会是好料做的。
广州日报:紫砂泥料大体分红泥、紫泥、本山绿泥三大类,较为单调,所以为了丰富作品的色彩,艺人常常将几种泥料混合在一起使用,您如何评价这种做法?
汪寅仙:国画有各种基本色,可以调配着使用,泥料也是这样。不管红泥、紫泥还是本山绿泥,只要是正宗的紫砂泥料,无论怎样配比,都不会影响烧制的质量和实用效果。我所用的泥料,都是自己调制和加工的,全手工练泥每块泥料起码要锤炼60遍以上。
广州日报:通过这样的锤炼要让泥料达到什么样的状态呢?
汪寅仙:刚上手的生泥料很疏松,要把泥炼得很熟、很结实,看上去油光发亮,才可以用来做壶。在做壶的时候,泥条的硬、软也要掌握好:太软了,就会粘在桌子上,打身筒时不容易挺括;太硬了,身筒又会显得呆板,没有珠圆玉润的感觉,也无法成器,这些都要经过长期的手感训练。
广州日报:现在市场上出现了所谓的灌浆紫砂产品,您怎么看?
汪寅仙:紫砂泥料如果采用“灌浆”成型,必须在原料中掺入其他东西,否则无法成功。因为紫砂的泥料与其他泥料不同:一般的泥料加入电解质就能增加流动性,但是紫砂泥加入电解质后不但无法增加流动性,反而胀干了,又不能加过多的水稀释,否则轻的泥浮上来,重的泥沉下去。还有,如果加水,紫砂泥收缩率会变大,入窑烧制也容易变形或开裂。现在凡是所谓的灌浆紫砂产品,泥料一定是有所改变的,这样的产品也就不属于真正意义的紫砂器了。
紫砂艺人作品量太大就要打问号
广州日报:现在很多人“控诉”紫砂市场混乱,甚至认为倒退了十五年,您觉得是这样吗?
汪寅仙: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紫砂市场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的情况,确实存在。不要说紫砂行业,现在就是人民币都有人敢造假,药品也有人敢造假,所以这是个社会风气的问题。但对于从业者本身而言,我以为还是要坚守职业道德,追求长远的利益,而不要只顾短期经济效益。紫砂爱好者也要树立正确的收藏理念,提高自己的素养和眼力。
广州日报:在紫砂市场的混乱中,“代工壶”问题也特别为人们所诟病,您如何看这种现象?
汪寅仙:对这种行为我很痛恨。纸终究是包不住火的,今天我们已经进入信息社会,一切短期行为早晚都会穿帮。有的艺人帮别人“代工”了,过后他可能会说,我的水准如何如何,谁谁谁的茶壶就是我帮着做的,就算他一时不讲,也未必永远不讲。另外,一位紫砂艺人一年能做多少件东西是可以推想的,有的人作品量太大了,收藏者就要打个问号了。像我的子女做的东西,现在常有人说颇有我的风貌,想让我再加工一下,盖上我的印章。但我坚决拒绝了,因为下一辈人必须闯出自己的路,如果为了利益把下一辈人给“卖”了,他们以后如何立足呢?我们不能一口气将子孙后代的“饭”吃完。
广州日报:您创作一件作品一般需要多长时间?一件创新作品通常会做几件呢?
汪寅仙: 创作一件作品,有的要几个月,有的可能两三周,具体要看壶的大小和复杂程度。现在我事务性工作比较多,年纪也日长,来拜访的人又一拨接一拨,所以一年做不了几把壶。这一辈子我都觉得自己是时间上的穷人。今年比较开心的是,到现在我已经做了三把新壶了。
以前,香港有四大家经营紫砂的名店,看到我出了新作,一般都要来订货,我也会照顾一下,给每家都做一些。我也挺苦恼的,每次拒绝他们都让他们挺失落。但没办法,我喜欢多搞创新,不喜欢老是重复自己。
广州日报:您的壶供不应求是不争事实,所以不少冒牌货在紫砂市场中流动。对此,您作何感想?
汪寅仙:目前市面上仿造我作品样式的壶很多,伪作也很多。只要将有我款识的作品拿过来,我一眼就能分辨出来是否出自我手。我的作品,特别是代表性作品,从来都不愿意商品化,在量上控制得很严格。
广州日报:创作带给您巨大的精神愉悦,但会不会也让您落下一些职业病?
汪寅仙:我的两个膝盖都有骨质增生,2002年差点瘫痪了,那段时间一站起来就有如钉子在扎,这就是从事紫砂制作落下的毛病。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