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3-10-15 来源: http://www.zisha.com
紫砂之家讯:生已经在紫砂艺术之路上走过了30多年的国家级工艺美术师张顺法,凭着一颗热爱紫砂的虔诚之心,在紫砂路上留下了属于他自己的一串足迹:拜紫砂名家李碧芳为师学习制壶技艺,作为技术骨干下乡进行制壶技艺辅导,前往延安创办“延安新华紫砂陶瓷厂”,担任宜兴紫砂工艺厂生产技术科长,创办“润陶苑”陶艺工作室,“二泉壶”、“浪击壶”等多件作品在各类陶艺评比中获奖……最近,张顺法把自己多年的作品结集成册,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鲍志强欣然为他题词:艺承古意,文传今情。这简短的八个字,表达了一位紫砂大师对他的赞赏。
张顺法于1957年7月出生在丁蜀,虽然他的祖上没有名声显赫的制壶大家,但他的爷爷和父亲都以陶为业,他是在一个制陶家庭里长大的,从小就接受着陶艺的熏陶。19岁那年,他进入宜兴紫砂工艺厂,与吴鸣、葛陶中、胡永成、高湘君等人一起拜紫砂名家李碧芳为师,踏上了他所热爱的紫砂艺术之路。学艺3年,他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学艺3年,他不仅掌握了制壶的基本技法,而且初步窥见了壶艺的博大精深。当学艺3年满师时,他心里最想对自己说的一句话是:艺无止境,自己要想在紫砂之路上留下足迹,就必须永无止境地追求和努力。
张顺法在紫砂路上撒下的第一片足迹,就是他学艺3年后,被厂里作为年轻的技术骨干,派往农村辅导紫砂壶制作。那时,风华正茂的他奔走在大浦、张泽、新庄等地,全身心地投入到辅导之中。整整3年,他把人生中的一段青春时光留在了农村。在这3年里,他先后培养艺徒200多人,满载而归。
1992年,张顺法在紫砂之路上又迎来了一件大事:他作为宜兴扶持革命老区延安的成员之一,前往延安创办“延安新华紫砂陶瓷厂”。带着这一重任,张顺法与一起去扶贫的同志在延安仅用3个月时间,就把紫砂陶瓷厂办起来了,并且成功举办了“延安紫砂之星艺术展”,有力地推动了延安的紫砂艺术创作。为此,他被延安市聘为“荣誉市民”,并被延安市聘为终身的紫砂“技术顾问”。
在壶艺创作上,张顺法佳作频现,也不断收获着丰硕的成果。他认为,作为一名紫砂艺人,要想把自己的名字刻在紫砂里,或是成为紫砂历史长河中的一滴水,就必须靠作品说话。没有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作品,即使红极一时,也只能是昙花一现。上世纪90年代,当他的紫砂壶在港台地区深受壶艺爱好者和收藏家的喜爱时,他不仅没有自我陶醉,相反时时提醒自己:做好每一把壶,不断求精求进,让每一件作品对得起收藏的人,经得起时间的检验。为此,他一剑磨砺30年,不仅制壶技艺精湛,而且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壶艺风格。
人有人的风采,壶有壶的神韵。给作品赋予神韵,这是张顺法一以贯之的追求。他曾作过这样的比喻:有些人往你面前一站,你觉得他光彩夺目,生动有神,而有些人往你面前一站,你觉得他无精打采,没有神气。一把壶也是如此,好的壶理应光彩夺目,生动有神。他创作的“雄霸天下壶”,其造型是传统的六方壶,但造型尽管传统,他却在传统造型中求变化,充分运用刚中带柔的线条勾勒出壶的神韵;壶嘴也稍作变化,其形就像高昂的鸡头,刚挺有力,显出几分“霸气”。“雄霸天下壶”从传统造型中脱颖而出,给人以“雄霸天下”的神气。他的“茗香壶”也是神韵十足。该壶的造型还是传统的,非常简练,简练到了多一分则太肥,少一分则太瘦。壶钮是一片翻卷的茶叶,与也似茶叶的壶嘴、壶把构成一线,均有茶叶飘曳之韵。
善于创新,赋予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以此启迪人、愉悦人、陶冶人,这是张顺法壶艺创作的另一特色。他创作的“二泉壶”,就是他在这方面的一件代表作。该壶的造型颇为新颖别致,扁圆的壶身就像一块扁玉那样圆润。壶嘴有两个孔,以点“二泉”之意。倒茶时两孔同时出水,可谓“二泉”潺潺流,仿佛倾听美妙绝伦的“二泉映月”,但“二泉”最终拧为一股水,毫无偏差,令人击掌称奇。这把壶在第十届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展上荣获金奖。他的“浪击壶”以一滴水珠为灵感,壶身是一个圆圆的球形,似一颗水珠,壶无底,以三足撑起壶身,三足取水珠滴落溅起的浪花状,其设计独具匠心。该壶的嘴、钮、把均像翻卷的浪花,表达了“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主题思想,同时又传达出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的意思,滴水可成河,积少必成多。2003年10月,在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陶瓷工业协会联合举办的第一届中国陶瓷艺术展上,“浪击壶”荣获铜奖。
谋紫砂业,干紫砂事,做紫砂人,留紫砂迹。这是张顺法的人生追求,也是他的人生轨迹。如今,正处在创作经验成熟期的他,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在紫砂之路上大步往前走着。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