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1-05-20 来源: http://www.zisha.com
“翔”
“节节高”
“幽神”
冷峻森然的“铁壶”、虚心高洁的“竹段”、志存高远的“飞翔”……一件件造型迥异、个性飞扬的作品,在带给赏壶人不一般的感受的同时,也简单地为它们的作者勾画了一幅白描一个不走寻常路的卢建华,一个坚持做自己的卢陶庐。
卢建华有一整套自成体系的艺术理论,坚持走与别人不同的路,崇尚充满文人气息的艺术作品,力图把每一件作品都创作成有文化内涵的艺术品。在数以万计的紫砂人当中,像他这么不单纯为做壶而做壶的人,一定还有,但绝不多。
从最早的文房四宝到现在的紫砂创作,卢建华认定这是一场自己与艺术的缘分,而不单单是与紫砂的缘分。这种缘分从他小时候上学就体现出来,那时他就喜欢绘画、书法,但却不仅是简单的临摹,他常常会在面对一幅作品的时候涌出无限的想象,比如面对一首诗时构思一幅写意的画。
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卢建华与许多文人墨客在一起学习、沟通,那时他的主要创作是文房四宝。这个文房四宝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笔墨纸砚,而是注入了卢建华理念的“新文房四宝”砚台、镇纸、笔筒、笔架。紫砂独特的可塑性为卢建华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他在“新文房四宝”的创作中融入雕塑、篆刻、书法、绘画元素,为自己开启了一片新的天地。
1995年,卢建华开始正式涉足紫砂壶的制作,他为自己取了一个独特的“雅号”“不务正业的陶艺家”,他以此来作为自己创作理念的注解,明白地告诉世人,卢建华不是纯粹在做壶,而是在做思想、做艺术。他的紫砂壶都是来源于生活,取材于生活,反映个性的作品,一节“竹段”、一个“木桩”都融合了卢建华独特的理念和艺术语言,体现了他“反传统”的特点。
卢陶庐是卢建华的斋号,一方面是指卢建华此生与陶难解的缘分,一方面也用“三顾茅庐”的典故说明了他对文化的景仰以及对艺术的态度。在卢建华的作品中,有许多书画名家的墨迹画印,对书画有着独特领悟能力的他,一直力图将紫砂与文化更深入地结合。同时,他坚持提升自己作品的文化内涵,经常尝试自己设计、装饰、刻绘,形成完整的、具有自己个性特征的文化作品,使其在没有文人参与的情况下,同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正如卢建华座右铭所说:思想可以传递、热情可以感染、艺术可以永恒。这种艺术理念在其紫砂作品成型的一瞬间,与一砂一式永恒地融固在一起,成为“翔”、成为“幽神”、成为“节节高”。你,来倾听吧!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