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1-29 来源:
紫砂之家
周桂珍,1943年生于江苏宜兴丁蜀镇,1958年进宜兴紫砂工艺厂。先后师从王寅春、顾景舟大师习艺,退休后定居北京。60余年的创造生涯,使她在紫砂艺术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1989年作品《环龙三足壶》、《之泉茶具》分别获轻工部中国工艺美术协会颁发的“陶瓷美术设计”奖;同年作品《大曼生提梁壶》被南京博物院收藏。1991年作品《真知提梁壶》入选北京国际艺术研究会。2001年由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周桂珍个人作品专集》。2005作品《井栏壶》、《沁泉壶》被中国国家美术馆收藏。2006年《韵竹提梁壶》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2007年作品《集玉壶》入选故宫博物院“紫泥清韵紫砂展”,并被收藏。201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从1986年到1996年,是周桂珍最艰难的10年,但也是她艺术上拼搏猛进创造了许多奇迹的10年。在这段时间里,她创作了大量的精品,从而奠定了她在当代紫砂事业上的崇高地位和砂壶藏家对她牢不可破的信心。她的壶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永远是稳定的,不管国际市场如何起落,她的壶始终受到藏家的珍视。这里没有任何操作的因素,完全是由于她严谨的创作态度、不断变化前进的高超的技术和艺术,以及她对收藏者的强烈的责任感。
五百余年的紫砂工艺,因茶而生,注水入紫砂壶,久久茶香不散。历代文人的推崇为它洗去了缸瓦土气,形成文人窑一脉。紫砂泥色古雅凝重,而就在这一略显简朴的原材上,却创作出“方非一式,圆非一相”的多变造型。
作为土生土长的宜兴人,对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周桂珍而言,紫砂似乎天然就在她的血液里。
周桂珍 • 僧帽壶
周桂珍 • 北瓜提梁壶
周桂珍的紫砂作品大气、豁达、洒脱中也蕴含着女性的秀丽与和美。不仅造型上的美观适度,而且制作艺术上也是既严谨而又简净,即工细到让你感觉不出它的工细,造型简练、工艺精湛,儒雅大度是她的壶艺风格特征,而“大匠不雕”,正是这种风度。
周桂珍 • 曼生提梁
周桂珍 • 环龙三足壶
周桂珍的艺术,有以往的紫砂艺人所少有的自由气息,她既可以严守绳墨,又可以不守绳墨。她的严守绳墨是因为艺术的需要,她的不守绳墨也是为艺术的需要,为的是要突破常规,独辟新径。
周桂珍 • 一粒珠壶
凤鸣壶 周桂珍--韩美林合作
“艺术的最高境界是在神韵,画画艺术是如此,紫砂艺术也是如此。周桂珍的艺术最突出处,就在“工极而韵,紫玉蕴光”,就在让你得味外之味,意外之意!就在让你感到她的作品百看不厌,就在让你感到她的作品有无尽的内涵。”
周桂珍 • 智珍提梁
周桂珍 • 集玉壶
(高海庚创作设计)
1978年由高海庚设计、周桂珍制作的《集玉壶》被选作国家领导人出访外国的礼品。具有中华文明远古尚礼之法,凝聚了先人对于天、地、生灵的敬畏和精神交融,也是顾景舟非常欣赏的作品。
“我这一生中从开始不喜欢紫砂,到做紫砂,到喜欢紫砂,到一辈子做紫砂。现在想起来,我不后悔,下辈子我还是喜欢做紫砂。”
“我的概念里,要成为大家,或者成为一个成功之人,是当你刚一进入紫砂行业,在基础没有、根基不牢的情况下,也必须努力用功、仔细认真地在传统工艺上下功夫。”
“陶都风•宝岛情——宜兴紫砂艺术台北展”周桂珍捐赠作品“吴经提梁”
周桂珍大师所做的紫砂壶,造型端庄明快,气韵生动,每件作品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有的深沉而雄伟,如坐、如卧、如潜、如慹,呼之欲起,有的清雅温厚,颇有隐者风度;有的通体气格高古,韵致清绝,令人心醉;有的精制尤穷,神秘非他工之可拟伦也。
人如其壶,壶如其人,周桂珍完全是大男人气质,不求纤巧,不加无谓的雕琢,她造壶完全继承了紫砂传统造型及工艺制作的精髓,并体现着传统基础上再创造的发扬、延伸。
(周桂珍正式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活态灵魂”,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珍贵记忆,是民族文化的生命密码,而传承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者、承载者和传递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周桂珍与恩师顾景舟
如今的周桂珍常居北京,在一户普通的民宅里,这位声名显赫的大师,每天拾掇着自己的小院,也时常琢磨着新的壶样,恬淡天真的晚年生活里更是舍不下紫砂这一情结。
“虽然人老了,视力下降是自然规律,但是你的眼光在提高,艺术眼光的提高是无止境的,这要求你不断地学习,像到我现在这个程度,我再用现在的这个眼光,对照过去做的东西,我会更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