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7-06-26 来源: http://www.zisha.com
陈伯的茶行虽然装修一般,但生意还不错。
走近鹤山市区的各大茶行,你会被室内多彩缤纷的茶饼包装和浓浓的茶香所吸引,这些茶庄各有特色,并靠自己的特色立足市场。记者走访了鹤山市区多家茶行,通过与茶行老板的交谈发现,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有的茶行老板深谙茶道,以茶会友,他们在竞争面前泰然自若,多年来不改经营风格;有的则着重经营之道,费尽心思,总想着如何拓宽销售渠道。不过总体上看,以动制动成为茶行老板们的主流声音,一位茶行老板向记者剖析原因认为,这10年来,鹤山沙坪市面上的茶行发展很快,估计茶行数量比10年前增加了10倍,竞争对手多,生意越来越难做,茶行只能在保证茶叶品质的基础上在其它方面动脑子,如改善装修、增加品种、加强服务等等。
以茶会友 快乐经营
鹤山有三四家古朴味十足的茶庄,这一类茶庄经营者年龄普遍在50岁以上,茶庄老板对茶文化有浓厚的兴趣,他们对茶叶属性了如指掌,在经营中能够保证茶叶的质量,在市场上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年近七旬的陈伯便属于这一类经营者,他与茶叶打交道已有四五十年的时间。陈伯1999年开了家茶行。如今8年过去了,陈伯茶行的风格从没变过,生意却是稳中有升。
陈伯属于那种享受茶道的茶行老板,经营对他来说反倒是其次,对茶文化的通透了解使他的顾客们在每一次消费的过程中学到东西,其生意因此好得出奇,在多数同行都在叫苦的时候,他却悠闲地享受着成功经营的喜悦。
陈伯的茶行看上去非常拥挤,但是店面形象却比较特别,整个茶行色彩较为单调。茶行从外到内几乎全是木头,没有一扇玻璃门或一张玻璃柜,店外摆放着两张制作精细的灰黑色木凳,除了一把电子称和两把电扇,再没有什么其他现代化的电器。当然,店里最为吸引人的当然是茶叶了,陈伯店里的茶叶种类有好几十种。店里的茶饼虽然种类繁多但是包装非常简易,少数包装精美的茶饼倒是被他被置放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散装待售的茶叶多数是置放在十几个紫砂罐和大袋子里,两旁的货架上是装满茶叶的中小型紫砂罐和一些圆柱形铁罐。茶庄最里处是陈伯的办公桌,桌上有一堆关于茶文化的书籍,平时陈伯没事就一边品茶一边看书,有客人来了就请他到办公室处品上几杯,侃一侃茶的知识。
就在记者采访的时候,几位顾客来到陈伯的店里选购茶叶,他们一下子买走了2000多元的普洱茶,还顺便买走了一个很大的紫砂罐。陈伯说,紫砂罐也是店里茶叶之外的销售物之一,有时候一个星期就卖出两三只。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陈伯看得很淡,他说,纵使外面的茶庄越开越多,但是自己店里生意不会受到什么影响。他说:“在经营茶叶上,我这8年多来除了在茶叶品种上有所增加,其他都没作太大改变,自己开茶行主要是因为爱茶,享受与顾客交流茶文化的过程,所以顾客喜欢来这里消费。”
比拼环境 服务至上
市面上绝大多数的茶行是充满时代气息的,走进这一类茶行,就跟走进一家微型超市一般,店内装修明亮,宽敞幽静,茶叶种类繁多,包装色彩班驳,年轻的服务人员更是招呼热情,商业味非常浓厚,在这里会被纷繁的包装所吸引,消费起来也会感到身心舒爽。
冯老板今年30多岁,他看到朋友在中山、江门等城市把茶行经营得很好,5年前,他也在鹤山开了一家茶庄。在开茶庄之前,他对鹤山茶行作了大量调查,摸清销售渠道和采购渠道,看上了人流量密集的中山路。开张的时候,市面上已经有30多家茶庄,不过年轻的冯老板还是把茶行经营得红红火火,他很欣赏自己不断完善经营手法的过程,他说:“或许这也是一种享受。”
不像古朴茶行以不变应万变的经营风格,冯老板的茶行曾两次扩大规模,改进室内装修。冯老板说,刚开始的时候,他的茶行面积只有约20平方米,茶叶种类也不多,后来,他将茶行规模扩大到40个平方米,对室内装修又进行了两次“手术”,还购进了一批玻璃专柜,将各种包装精美的茶叶放置到玻璃专柜里,这里有专门的紫砂罐销售,但是这里的紫砂罐被老板擦得干干净净,而玻璃柜里的茶具也是小巧精美。在茶叶质量和品种方面,他不断地探悉顾客的需求,根据顾客的意愿进行采购。他说,现在购买茶叶的顾客分为两类,一是自己家里喝,二是作为礼品相送,当有客人前来选购茶叶的时候,他要先分清楚顾客的特征,然后再作推荐。
冯老板认为,现在到店里来消费的许多顾客首先是看重茶叶本身的品质,同时,他们对环境和服务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茶庄极力营造这种洁净、明亮的氛围,就是为了迎合客人的需要。他说:“现在市场竞争很大,每一条街都有几家行,作为零售业店面,只能以特色取胜。”
除了在自身茶叶品质和消费环境上下工夫外,冯老板还主动去寻找客户,他经常与鹤山市区的一些酒店、酒楼联系,希望通过建立固定的交易伙伴关系,扩大销售。此外,只要有客人打电话来说需要茶叶,他会派员工马上将茶叶送过去,这在茶叶销售里还实属罕见。
冯老板说,5年以来自己虽然已经培养起一部分熟客,但是一不小心就会被同行抢走客源,因此茶行要想生存发展,就需要在经营上不断地动脑子,积极去感受到市场的需求,能够根据市场的需求调整企业的发展方向。(文/图 本报记者 张茂盛)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