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学院

  • 全球紫砂藏品连锁品牌
紫砂之家 >> 紫砂学院 >> 文玩收藏 >> 他家就是个微型紫砂博物馆

他家就是个微型紫砂博物馆

时间:2011-06-09 来源:紫砂之家

  

 

  

 

  家里有人上门做客,大家都会拿出好吃的款待。家住成贤街社区的七旬老人王明哲也不例外,瞧他乐呵呵地端出了满满一盘果子,品种还真丰盛,栗子、瓜子、花生、核桃、菱角、白果,等等,足有八样不同的果子。眼馋了吧?哎,先别急着“下嘴”,其实这些食物可不“好吃”,它们都是模样足以乱真的紫砂工艺品。

  这些够绝了吧?王老摇摇头,在他一手组建的上千个紫砂“大家庭”里,它们还算“小意思”。

  十多年收藏上千件宝贝

  说到“老壶痴”王明哲,社区里无人不知。一走进老人的家,就像进入一间紫砂收藏室,屋子里的橱、柜、茶几上,摆满了千姿百态的紫砂工艺品:有紫砂花瓶、紫砂雕塑,更多的是各式各样的紫砂壶。这千余紫砂藏品,是老人在这十多年里一件件抱回家的。

  王老不好意思地说,当初为了这个爱好,还差点跟老伴张奶奶闹别扭。一开始,他三天两头往家里带紫砂,张奶奶有些吃不消了。为啥?花销太大啊。她不得不想出办法:把王老每月的零花钱控制在千元左右。想要加钱?没得商量。

  淘来的藏品身价狂翻

  钱不够怎么办?王老索性钻研起了“捡漏”的学问。所谓“捡漏”,就是花很少的钱捡到别人看走眼或认识不到价值的好东西。

  没多久,他还真尝到了甜头。一天,在朝天宫一个地摊上,他看到一把灰头土脸的提梁壶。仔细瞅瞅才发现,壶盖和壶把上,居然有几只小巧玲珑的猴子。数数共有5只,才拇指大小,姿态各不相同,有趣极了。“肯定是好东西!”王老掏出200元买下。

 

  后来才知道,这是清末民初紫砂名家王寅春的作品。曾有人开出5万元的价格想买这个壶,可老人说,自己的收藏一概不卖。

  这么多藏品里,他最爱不释手的“窑变柿形壶”,也是捡漏得来的。这壶身形似一只柿子,壶盖就是柿子蒂。壶的用料是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绝迹的“天青泥”。但最神奇的是壶的颜色,居然五彩斑斓。瞧,壶身主体是青色,一侧却点缀有一块巴掌大的红色,红色逐渐转变为绿色,再转为青色,与壶身浑然一体。而红色、绿色位置分别对应的是柿子柿子叶,巧妙极了。

  老人说,这件是民国紫砂高手汪宝根的作品。多变的色彩是烧制过程中,受热温度不均导致“窑变”意外产生的。这样一件市场价上万的宝贝,同样是从朝天宫不起眼的旧货摊子上淘来的,不过花了300多元。

  养壶养到废寝忘食

  当然,“捡漏”可遇不可求,王老也会购买一些价格不高,但颇有韵味的藏品。在他眼中,不管出身是否名贵,所有藏品都是自己的孩子。除了“寻宝”,剩下的时间,他都用来照顾这些“孩子”们,俗称“养壶”。

  王老说,紫砂壶原料是陶土,又经过高温烤制,最初会带有火气和土味。但玄妙的是,只要经过日复一日的茶汤滋养,紫砂壶会逐渐出现温润如玉、色泽饱满的“包浆”,看起来非常有质感。“每天用壶来泡茶,或用毛巾蘸茶水擦,或直接用手抚摸,都是养壶的好办法。”不过这个过程是急不来的。以王老的经验,养好一只壶,少则半年,多则三载。

  长年累月地养壶,老人一双手布满了老茧,光擦坏的毛巾就有几十条。难怪张奶奶心疼说,他一摸上壶,就连吃饭睡觉都能忘个干干净净。不过老人说了,再辛苦也不能委屈了“孩子们”,“1000多个等着我照顾呢。我轮着来,一个都不会少。”

 

展开剩余全文

TAG关键词:
编辑:

精品推荐 更多>>

合作伙伴:中国紫砂协会 江苏省陶瓷行业协会 宜兴紫砂壶艺术研究所
艺术顾问:顾绍培 吕尧臣 毛国强 季益顺 徐安碧 徐汉棠 吕俊杰 李昌鸿 徐秀棠 潘持平 何道洪 周桂珍 鲍志强 曹亚麟 吴鸣 华健 葛军 陈国良 曹婉芬
法律支持:上海市汇业律师事务所

紫砂之家APP: 应用权限 隐私声明 开发者:上海紫砂实业有限公司 站点地图 名家大师

紫砂之家APP
微信小程序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