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1-01-20 来源:紫砂之家
紫砂器是中国古陶瓷发展历程中的产物,是中国古陶瓷中的一朵奇葩,他的出现丰富了古陶瓷的种类,紫砂器在实用性和观赏性上完全能跟瓷器在古陶瓷领域争得一席之地。
紫砂器美在何处,著名作家艾煊曾有这样的一段描述:“薄胎瓷和紫砂陶摆在一起该让人怎么鉴赏?它们都是那么美,又都是那么迥不相同,一个质地坚白,釉彩艳繁,一个质地沉实,素面素心,一个是京剧舞台上盛饰的花旦,一个是端庄天真的采菱村姑。”他的这段描述把紫砂器美的韵味表白得如此生动、贴切,使人叹服。
在人们大量赞美紫砂器的言论、文章、出版物中,说得最多的是紫砂壶。其实在紫砂家族中紫砂花盆就其产量而言,是仅次于紫砂壶的大宗产品。就其鉴赏性而言,与紫砂壶一样有着恒久的艺术魅力,同样是收藏爱好者的所求之物。
紫砂花盆与紫砂壶一样是用宜兴特产的一种优质陶土(深藏于岩石下,杂于夹泥之中,因而被称为“岩中岩”、“泥中泥”,质地细腻柔韧,可塑性强),经过精选、精炼、精制成型后在1000—1250度的高温中烧成,它内外不施釉,质地细密、坚韧,物理性能良好,排水透气性非常适宜树木花卉生长。其色泽古穆沉静,造型大方多样与盆栽花木相辅相成,古朴、含蕴、极富民族特色,加之制作缜密精巧,可以说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兼备,为其它类盆缽所不及。
紫砂花盆之美,在其独特装饰手段。历代能工巧匠,通过自已精湛的技艺,将盆色、形制、款识、题铭、书画、雕刻等诸艺共融于一体,使紫砂花盆在淳朴中见妍美,给人以视觉的享受。
紫砂花盆的颜色丰富多彩。其中以朱、紫、米黄三色为本色;烧制过程中,随着入窑后的温度不同,色泽的深浅、浓淡更是变化多端;加之艺人们长期实践经验的积累,他们利用不同比例泥料的调制,烧成后的色彩达数十种之多。如辨色命名有铁青、天青、栗色、海棠红、朱砂紫、水碧、沉香、葵黄、冷金黄、梨皮、青灰、墨绿、铜绿、棕黑、榴皮------等色。如细细观察,各种泥里又有点点白砂,银光闪铄,还有的在泥中掺进粗泥砂或钢砂,则颗粒隐现,极为夺目。尽管紫砂里的色彩变化很多,但色调都很沉静,若栽种松柏类的古桩,则更见古雅朴拙。
紫砂花盆的造型,从极深的千筒盆到很浅的水底盆,从直径一米左右的圆盆到手指大小的微型盆,规格应有尽有,各种形式的盆口、盆面、盆孔、盆脚的变化更是千姿百态,比紫砂壶的造形有过之而无不及,可谓集器皿造型之大成。
出于对自己作品和人格的尊重和认同,宜兴陶人在自已满意的作品上都会刻或印上自已的名款,这种特色是中国其它古陶瓷所少有的。紫砂花盆也不例外,制盆艺人在紫砂花盆的盆底、盆面或盆边大多都刻有制陶人、陶刻人的名号,明清时代的所刻多为艺人的姓名或别号,如徐友泉、陈鸣远、陈文卿、钱炳文、杨彭年、萧绍明、陈文居、葛明祥等;民国以后多为商号及公司名称,如鼎泰昌、葛德和、尚古堂、集成仿古,铁画轩,长春,宜兴松亭,宏整轩、玉屏氏制、利永公司等;新中国成立以后多用“中国宜兴”的印章,或同时署上制陶者名款。
一件上好紫砂花盆的鉴赏,除看盆色、盆形、盆工(制坯的水平、烧制的火候)外,还有铭文、书画、雕刻等,都能充分体现出典型的中国传统艺术,从中得以美的享受。
明清以来就有许多文人雅仕,参与了紫砂陶的设计和制作,他们当中更多的则以坯当纸,“或撰刻壶铭、或书款识、或刻以花卉、或刻以印章,托物寓意,每见巧思”,(李景康《阳羡砂壶图考》序)使紫砂陶成为寄情之物。
紫砂花盆的收藏,以明清时代的古盆最使收藏者心动,日本人将这一时期的紫砂花盆称为“古渡盆”,是盆景及收藏界人士所梦寐以求之物。在九十年代初南通举办的盆景节上,一日本客户为得一只中等马槽形旧盆,不惜重金将栽有黄杨树桩的盆景买下,随后将黄杨树桩弃之,独携一空盆而去(至今黄杨树桩仍在博物苑内), “古渡盆”之珍贵,由此可见一斑。
明代古盆多为铁砂和粗砂,造型简洁古朴;清代古盆质地细腻,样式繁多,盆面亦多装饰,这些古盆既有艺术价值,又具有历史价值,至今已十分珍贵。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