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0-09-27 来源:紫砂之家
“千载儒释道,万古山水茶。”儒、释、道三教,在武夷山独具文化特色,展现了三教同山、三教共荣的和谐景象。神奇的山水孕育了武夷山的灵性,天人合一的生态环境和人居仙境,共同构造出洗净宗教文化成长的强磁场。武夷山止止庵的虚中道长就表示,这种独特的文化构筑在世界上都是很少见的。
正是由于武夷山巨大的兼容性和厚重的生命内蕴,让三教可以在武夷山和谐的共处。由于三教的存在,对武夷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而且三教思想之精华,又丰富了武夷文化的内涵。当武夷茶把各教派宗旨融进茶道的精神,武夷茶文化的发展由此打开了一扇通往精神世界的大门。而当中最为精髓的部分在于茶的中庸之道,武夷山天心禅寺的主持释泽道法师也解释了其中的原因所在。他说,武夷山它可能特殊的文化生态,自然生态,比如住武夷山在宋朝时就有朱熹,这个理学的摇篮,朱熹在这里面讲学,同时武夷又是道家36洞天的第16洞天,第三有是佛家的八大小名山之一,曾经出现了一个酸水和尚,是辟之国的佛为,在无夫山,在出了宋代也出了一个高僧,叫做清和尚,也是宋代的大禅师,是中稿禅士的弟子,没有做禅士之前,是做云雾国秦,跟着他学,云雾国秦是第一个提倡蝉茶一味的人,所以道秦和尚开始是跟做云雾国秦学的,所以你想想看,他跟着他学肯定是喝茶,品茶,蝉茶一味提出了,后来由跟了大会中稿禅士学,开悟之后,回到武夷山,继续提倡蝉茶一味的理念,这个跟文化理念有关系。
武夷由于秉山川之灵气,受日月之精华,大自然赋予的俭朴、清纯、和静的禀性,深得儒释道三教的喜爱,成为三教的精神寄托和理想的物质基础。对此修道多年的虚中道长也有着自己的看法。
道教,在武夷山三教中,占主导地位,在武夷山已有千年历史。道教称天下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武夷山是“三十六小洞天”之一的“第十六升真元化之洞”,乃洞天仙府。武夷山清溪九曲,三十六峰、九十九岩,大多按道教意志命名。真是“六六三三疑道语,崖崖壑壑竞仙姿”。武夷山道教在北宋时非常兴盛,真宗年间(1009年)建宫、观、堂达300多处。如著名的有桃源道观、止止庵、天游观等,其代表人物有吕洞宾、白玉蟾、刘碧云等。
如果你来到止止庵,进门的时候便会看见门口有四个大字,写着“道法自然”,简单的几个字已把道法中最精髓的部分做出了诠释。虚中道长就表示,道法自然,修行道教里面应该说是有两个核心,第一个核心讲的是宇宙的本源,宇宙的本来的东西,这个叫体,叫先天,也叫大宇宙,开始的时候是一个本体的东西,叫先天,那么道法自然指的是后天,这个本体他在用心方面就是一定的规律,这个规律就叫自然,这就是道法自然。
虚中道长还介绍,道即人道,促进人与社会的和静,人与人的和乐;道亦禅悟之道;道又是“天人合一”与人自然和谐之道。而当中最为精华的部分在与“和谐”二字,这与当今社会所倡导的价值观“和谐社会”是不谋而合的。他说:“道家里面讲的他范围还更大,为什么这么说,一个大的方面,这是宇宙一个大的环境的一个和谐,我们主题提出来的是人类的一个和谐,那么宇宙和人其实还有一个和谐,宇宙和人能够和谐,人与自然能够和谐,还有地理环境的和谐,天地人三样合起来的和谐应该更高更大,道家修行主要表现在这方面的意识”
如果你来到武夷山,走入这里的道观,缭绕的香火,常常可以看到有远道而来的海内外的求道之人,其中也包括了来自台湾的道友。而两岸的道教界人士也常常在武夷山交流道法,增加修行。在虚中道长看来,现在的大环境是最好的,两岸的文化交流可以取长补短,互相提升。他认为现在是一个最好的时机,特别是我们和台湾两岸文化,开始交流了以后,因为我觉得台湾故化这块我觉得比我们这里还好,通过台湾的交流以后,台湾的古文化根我们的古文化连接起来之后,我觉得我们中国古文化将来会更大的发展,而且不仅对中国,还对世界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因为我们的传统文化有很大的精华,很多了不起的东西,这个应该是人类的一个宝库。
除了道教,在武夷山佛教也有着自己的独特地位,而说到武夷山的佛教文化,就不得不提天心禅寺了。建于唐代以前的天心寺是武夷山最早的佛教禅院,历史上它几经兴废,命运坎坷。但那古老的禅茶之风却被精心地传承至今。茶禅一味,壶里乾坤,在漫长的岁月里,僧侣们以茶为伴,武夷茶至今被他们赋予了超凡的文化品味。茶和禅之间也着说不完割不断的缘分。而天心禅寺的主持释泽道法师也道出了其中的玄机。首先从茶的历史来讲,因为茶跟禅在唐代的时候,距离茶跟佛已经结了媒,我们现在最有影响力的就是路雨,大家都号称为茶圣,这茶圣路雨从小就被寺院的和尚收养了那小孩子带了做什么呢,就每天跟着老和尚师傅泡茶,就像我们有客人去泡茶,慢慢地就对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最后就专门研究茶,所以写了中国第一部茶经,中国的第一部茶经跟佛已经结了缘了,茶圣就跟茶结了缘,第二过去佛家每天过茶打坐坐禅,打坐禅的时候,因为日僧人都比较精苦,在山上,所以说打坐时间长了很容易分沉,最后唐代开元年间,有个禅师,就在中药上去寻找,又能够提神,又能够降火,在中药里头就找到了茶,发现了这个茶有这个功效,当然我们在提神的时候,很多中草药都有提神的功效,当时往往提神之后,虚火上升,虚火一上升,不容易入殿,茶不仅能提神,还能降火,提神跟降火都具备,刚刚好跟佛家的坐禅一样,佛家就开始研究茶,中国的几大名茶,基本上都来源于寺庙。
而释泽道大师也介绍了两岸在茶禅文化的交流方面一直有着密切的联系。从07年开始,武夷山办过首届禅茶文化节,禅茶文化节,其中也请了很多台湾那佛教界,当时这个佛教只有400多个,多为高师,其中台湾中华佛教协会的理事长,锦阳长老带队,所以这几年,我们每年都办一次,办到去年已经第三届禅茶文化节,对两岸的茶文化交流,而且到第二届的时候,洞顶山的乌龙茶的传人,还亲自从洞顶山移栽了几棵茶苗,到天心寺里头来,这等于认祖归宗,从新种到寺庙里头。
禅,是佛教中一种修行的方法,禅宗强调入世重视现实人生。主张参禅悟道,以达顿悟,居家也能成佛。而悟从静得,静虑修心,专注一境,心诚意静,才能达到内心空无清静,内心空无清静便是佛,“心即是佛”。那什么是“心即是佛”呢?对此释泽道法师也做出了最为贴切的解释。他说:“这个心,就是佛,是什么概念,因为在心里头还有一个净化的过程,心属于近性,平等性,慈悲性,那你比如贪心,仇恨心,嫉妒心,那你不能说妒忌心就是佛,但是不管贪心,仇恨心,嫉妒心,都是往往是在一念之间,比如我没有惹你的之前,你是很亲近的,也很慈心,也很包容这个新,就是很平静,但是只要我惹到你的时候,顶到你利益的时候,你就不高兴,这个不高兴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往往就是一念之间,你把这个一念之间一转,小我回归大我,烦恼转为菩提,那就是一个转的过程,但是他怎么转,他的清静心,是本质的,是未来的,像谁一样的,谁起了浪了,哪来浪,这个风一吹,就有波痕,他就受这个影响,我们人也会经常受外界影响,所以你要看到本质的东西,让他回归,在平常也要修炼功夫”
最后再来说说儒教,在武夷山最突出的代表是朱熹集理学之大成,创闽学,继承和发展了孔、孟思想。他在武夷山潜心著述,并于1183年在武夷山隐屏峰下兴建“紫阳书院”,授徒讲学。他的理学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影响极大。正如当代著名学者蔡尚思所说:“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儒家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首先要修身。而修身必须淡泊、宁静。儒家主张“中庸治国”。所谓“不偏谓之中,不易谓之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和敬谦让,以和为贵。朱熹的一生,在武夷山中度过了50年的光阴。伴着脉脉的武夷茶香,他在这里讲学、著述、思考,把那些影响中国近千年的理学思想逐渐完善,传播到大江南北…… 而释泽道法师也表示是武夷山成就了朱熹,也是朱熹成就了武夷山。
释泽道法师表示,“和、静”的禀性,正是儒释道三教所追求的一种崇高的思想境界,也是武夷山的茶文化中最为精髓的部分。中国文化包括佛家文化,一个叫中庸,道家讲的中和,佛家讲的中道,都是中,首先要找到一个文化的共同点,这种共同点,就像我们讲的中庸也好,中和液好,他都有共同点,所以刚刚好用这个茶,我们所谓半花笑,其实就有中庸的味道,就刚刚好找到这个点,很符合武夷山这种三政同二的文化特点,文化个性,所以他就发展起来了,大家都能接受,当然中国的棒子,从一到九 都能成为棒。他的张力会比较大,不一定0.5就是棒。
“三教”都十分强调“和”“静”。在它们看来,能达到“和”“静”是一种最为理想的崇高境界。只要达到“和”“静”的境界,儒家就能“治国平天下”;佛家就能“顿悟”成佛;道家就能得道升仙。而武夷山的灵秀底蕴正好营造“三教同山、三教共荣”的和谐景观。也许这就是武夷山最为独特的魅力所在吧。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