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0-07-19 来源:紫砂之家
丁蜀陶土矿产资源丰富,品种繁多,按其性能和用途,大致可分为嫩泥、白泥、甲泥、紫砂泥、小红泥等几种,不同的陶土用于制作不同的陶制品。随着陶业的发展,丁蜀的陶业分工也越来越细,逐渐形成了某类产品集中在某一区域生产的布局。如缸瓮等粗货,大多分布在丁山、蠡墅等处;“溪货”(较细颗粒的缸制品)多集中在画溪两岸;盆钵之类的黑货分布在边庄和高家桥一带;罐类等黄货集中在蠡墅、后浜;砂锅、泡菜坛等白货和绿货这些作为粗货和溪货的副产品,主要集中在丁山、白宕、边庄、汤渡和蠡墅一带;紫砂则集中在蜀山、上袁和潜洛这三个地方。这些陶场的分布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都以龙窑为中心,而龙窑,又大多建在有山、有河的地方。特别是河,对于陶瓷这些份量比较重的货物来说,水运是最合适的方式,特别是在古代,水运也是唯一的运输方式。
蜀山,成为紫砂集中制作场,除了这里山水条件十分优越外,最主要的可能还是受到空间比较狭窄的限制,只适合发展紫砂这样的小器。蜀山并不是紫砂矿源地,但这里却成为紫砂业的中心,足以说明紫砂业对外部市场的依赖,正因为如此,才将对外通商的交通条件作为紫砂产业布局的首要因素。
初到丁山,便去造访南街。从羊角山一路打听到蠡墅,被告知还很远,“走路,起码还得二十多分钟”。二十多分钟的路程,在北京也就相当于在家门口转半圈,于是继续步行。过了紫砂工艺厂,依然不见,再探,路人一指,“那个烟筒底下,进去就是”。走到跟前,恍然大悟:所谓南街,在蜀山南,故名。
南街背靠蜀山,南临蠡河,是在山水之间二、三十米的狭长地带建立起来的。清代嘉靖年间,南街本为杨姓大财主独家所有,因此一度名为杨氏街。后来,杨大财主因赌博逐步没落,不得不变卖家产,最后,开始卖房,南街也逐渐成为多姓共有共居。
蜀山南街,实为西北走向,街道狭窄,最窄处宽不到2米,对面走来再拿点东西几乎就要侧身而过,地上横铺着长一米多、宽不到不到三十厘米的石条板,绵延三、四百米,整街建筑白墙灰瓦,基本上是砖木结构的二层楼阁,原来临街一层都为门板房,整街玲珑斑驳,散发着古老的江南气息。街道两边商铺、民居鳞次栉比,杂货店、药房、粮行、陶货店应有尽有,是蜀山一带居民采买生活必需品和做小买卖的地方。南街的西边尽头与北厂相连,隔河与北街相望。1957年,生产制作中心转移到蠡河南面新建的宜兴紫砂工艺厂,这里就成了壶艺人居住的地方。一因原门板透风,二因需取木制作家具,始拆门板砌砖墙,蜀山南街逐成现在的摸样。
因背后有蜀山可建龙窑并取烧窑柴草,前有蠡河水路直达太湖,再通往全国各地,故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