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0-07-16 来源:紫砂之家
昌福禅师,又名昌福院达禅师,眉州人(今四川眉山),时为峨眉山最早南岳临济宗第三代门人,公元845年提出峨眉茶道,并创立茶道院宗法院规。公元863年获谥号院达,公元877年获院达大律谥号。主修南岳临济宗的“三玄”、“三要”、“四料简”和“四照用”宗法。九十岁圆寂,门徒以俗家弟子居多。
妙品大师:
有幸得很,现在的我正是峨眉茶道的接班人,我胆大地将“峨眉茶道”改成“峨眉派茶艺表演艺术”,因这么做还引起了宽能法师和宏山大师的极度反对。
不过我还是得将话说清楚,我当年是根本不想接这个班的,我觉得我一生愿望很多,有得我去折腾的事业也很多。但宽轻大师一再要求,我才着手峨眉茶道,且无一师二徒。峨眉茶道留给我可以参考的除了几本“茶道程序书”和“茶法法式书”之外,就只有一座雄伟的峨眉山了。好在我前辈是峨眉山演哲法师的俗家弟子,通过他们,我多少才在峨眉山寻访到了我想要找的一些资料,这对我后来让“峨眉茶道”起死回生提供了必要条件。
关于昌福禅师对茶的认识,我至今还在学习中,所以不敢随笔品评,只将一些心得在这里说一说。
峨眉茶道的精神应该是“智”,我读完宗法后的第一感觉和现在都一样,这一种精神改变了过去一直难以定位且不太准确的禅茶文化精神。因为无“智”,修什么行都难以明晰个中因果。
禅是智者的眼,智者具有天地同德的载物理念。智是一种领导哲学和伦理学对社会创新的作用。禅茶文化根本上是离不开智的,从各个角度上看,将禅茶文化的核心作用定位在“感恩、包容、分享、结缘”这八个字上是不完全符合禅学精神的,其不恰当之处还体现在不得大雅之和;不得大成之气,俗套又没有章法,更不具有真实的现实意义。那么峨眉茶道的“智”就必然地成为与昌福禅师要求的“人水合一、人茶合一、人壶合一、天人合一”形成共振,达到出神入化,行云流水的境界。也只有这样,才能还原到茶与禅本来的哲理上来,而不是用参禅的形式来助兴茶仪,这样有误导习茶者的可能。
人水合一:水无所不通,人无所不为,在水与人之间,我们能看到水的力度非人能匹,但经人引渡,则超然于世,这充分体现了佛对世间百态的善待和度生的必要,用大德的情怀引述做人的方向,如水一样,不引则洪,引则造福苍生。
人茶合一:茶性如人性,时淡时烈,要调和一种细节,只有智人之气才能明窗净几,人与茶和茶与人是两种不同的概念,人与茶讲求心气,茶与人讲求心神。心气源于心神,心神源于世交,表现着交流的方式方法,表现着回答和悟的动作行为。
人壶合一:壶里有乾坤:“一缸装天地,半芽吐新叶。”在壶里,人永远都是弱小而微不足道的,只有明白自己在大千世界里的位置,才会懂得相敬如宾。壶,容茶水于其中,容人心于其中,表达着它的博大和宽容,做人得如壶。
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指人与天地自然之间的一种和谐统一的关系。人生活在天地之间,自然环境之内,是整个物质世界的一部分。也就是说,人和自然环境是一个整体。所以,当自然环境发生变化时,人体也会发生与之相应的变化。
同时,人又是社会整体事物的一部分,社会的变化必然对人体产生影响。当然,人又会反过来影响社会。社会和人体紧密联系,互相影响,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昌福禅师在借鉴道家学派的观点上,立足禅的本位思想,还是合符情理的。
峨眉茶道的精神是“智”;其文化功能是“人水合一、人茶合一、人壶合一、天人合一”。这从昌福禅师对学生的回答中我们能体会出来:“漫得即得。要也道,不要也道。异中还有异,妄计不浮沉。翅天日落,把土成金。
再则,用昌福的观点来看,要求别人怎么处事为人,不是茶道讲的,教人怎样用茶论天地,也不是茶道讲的,评述自己及他人静心,也不是茶道所要表达得全面的,佛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八个字让多少人学到老死都没有学通,那么茶道应为什么理念呢?昌福禅师说:学苍天而爱苍生,习凡尘而助众物。这里说到“学苍天”和“习凡尘”其意重在包罗万象,所以昌福禅师在其宗法立五里指出:“习茶,大庸者不能,大学者则为之”,按他的意思应理解为:茶道,不是谁都能学,也不是谁都能做到,好比“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一样,不是用来做摆设好奇,更不是喊出来标榜自己胸怀大志听起好玩的。
昌福禅师在借鉴原峨眉山道家学派茶法的观点上,更深度地将天视为诚,将人视为明,“因诚则明,因明则智”,这正好是道文化的经脉之一。在总结和综合当时中国各家学派的文化精神基础上,将峨眉茶道的精神立足于——智。这符合破除唐朝大量的茶道神学——玄。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