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9-06-08 来源:紫砂之家
紫砂:“曼生壶”的美学内涵
"文人与紫砂壶",选择这个主题大做文章似乎有点太老套了。在我国南方的部分省市,文人紫砂壶早就成为艺术家设计制作和藏家倾心购藏之物。不过,在燕赵大地,真正接触和懂得文人紫砂的藏家寥寥。六月初,当代真正诠释文人紫砂的艺术家堵江华先生将带着他的"文人紫砂"作品来省会做公益展览,以往人们口口相传的文人紫砂,不久便会在自家门口登台亮相。这一举动,从另一个方面可以督促我们更多地了解文人紫砂,以及文人紫砂的代表作品"曼生十八学士壶"。
一说起文人,人们自然地就会想到那些读书万卷,博学多才的大作家、大书画家。这些重量级的人物,他们的作品刻上了紫砂壶,当然会提升壶的品味,壶的身价,使壶更多地赋有文化气息。
“文人紫砂”由来已久
据考证,紫砂陶器自北宋初创伊始,便得到了历代文人的青睐和推崇。北宋大文豪苏东坡、欧阳修,明朝文徵明、陈继儒、王鉴等文人对紫砂艺术的发展都付出了很大的热忱。尤其是清乾隆、嘉庆年间的陈鸿寿更将文人的紫砂情怀演绎到了极致。
陈鸿寿,号曼生,杭州人,生于乾隆三十三年,嘉庆六年拔贡,官至淮安同知,著名书画家、篆刻家、诗人,也工竹刻,是著名的“西泠八家”之一。陈曼生于公元1812至1815年间,任紧邻宜兴的栗阳县令,为他有机会亲身参与早就钟情的紫砂壶的设计制作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机会。清朝康乾盛世之后,紫砂壶艺的发展已显疲态,陈曼生的到来为宜兴紫砂注入了极大的生机。他将当时的制壶名手杨彭年等邀至府中,并邀其幕友郭频伽、高爽泉、江听香、查梅史等文人雅士共同探讨设计砂壶的款式型制,并精心巧思合适的铭文镌刻于壶上,每款壶上铭文的内容、字体、布局乃至镌刻刀法与壶之造型如同天作之合,文人的审美情趣、哲学思想、人生理念也精妙地融入紫砂,令人玩味无穷。
陈曼生与制壶高手杨彭年合作,以“阿曼陀室”的壶底印章推动了整个紫砂历史的更新与发展。自陈曼生起,紫砂壶不仅造型丰富,而且更重要的是,“曼生壶”的命名都是经过创作者精心构思而得,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也极富哲理,包含了陈曼生对中国哲学的深刻理解,从而演绎成具有美学内涵的紫砂作品。如此高品位的紫砂壶一经面世,便身价不菲,除了紫砂爱好者争相收藏,一些达官贵人、富豪巨贾,也为一壶不惜重金争购。
再现“曼生十八式”
“曼生十八式”虽为多部紫砂典籍所记载,但因没有确切的“曼生十八式”图文资料,而存世的“曼生壶”又远不止十八式,因此对“曼生十八式”的争议也由来已久。为更好地学习和总结“曼生壶”的艺术成就,多年来,研究者对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天津博物馆等馆藏“曼生壶”,以及部分私人收藏家所藏“曼生壶”进行观摩、品鉴,对典籍所载资料进行反复探究,逐步整理出了最具“曼生艺术”代表性的“曼生十八学士壶”。
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和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学术支持下,在由史树青、罗哲文、闫振堂、张晓凌、顾宏组成的学术专家委员会,以及由著名学者黄苗子、文怀沙、书法大家李铎等组成的艺术专家委员会的共同研究指导下,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学紫砂艺术教授、研究生导师堵江华亲手成功地再现了“曼生十八式”紫砂铭壶神韵。
生于陶都宜兴丁蜀镇的堵江华不是制壶世家出身,但他凭着对紫砂艺术的热衷,于上世纪80年代后期辞去了美术教师的工作,开始专职从事紫砂艺术的研习和创作,并因为出色的创作和工作成绩,被政府授予“优秀技术人员”和“当代紫砂陶艺名家”等荣誉称号。其与吴冠中先生合作的代表作《下海开天壶》,和作品《灵草无根》、《华夏风范》等多次荣获国内外紫砂陶艺大奖。从1997年起,堵教授全身心投入到“文人紫砂”的研究与发掘中,最终,他诠释和再现了当代真正文人紫砂的内涵,在紫砂艺术界引起反响。
“曼生壶”的美学内涵
展览前夕,记者就“曼生壶”的美学内涵电话采访堵江华教授,他介绍说,重现的曼生十八学士壶中,南瓜、石铫、石瓢三个提梁学士壶是曼生十八式中的画龙点睛之笔,造型优雅,给人视觉上唯美的享受;石瓢、井栏、乳瓯三大经典学士壶,则托起了曼生十八式的整体框架,为其十八式的展开奠定了基础;石扁、周盘、匏瓜、合欢、笠荫、横云六大学士壶,容纳了不同的处世哲学,石扁代表才学,周盘代表处世,匏瓜代表思念,合欢代表欢喜,笠荫代表感恩,横云代表养生;葫芦、合斗、却月、半月瓦当、半瓢、半瓜六式学士壶,多以自然形态为壶式来源,糅合了曼生长期以来对壶之形态的研究结果,既借物入壶,又借壶抒情,因而也成为后代紫砂壶之经典造型。此外,“曼生壶”还有一大特点,即壶上的铭文篆刻采用的是西泠篆刻刀法,讲求深刻,而如今的紫砂篆刻名师们,多以浅刻而著称,因此,“曼生壶”的篆铭刀法金石味道更浓。(肖鸿)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