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1-29 来源:紫砂之家
这些仿品水平极高,与原作相比达到可以乱真的地步,这部分作品现遗存至今,给今天的断代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尽管在鉴定方面困难重重,但是仔细分辨,还是有踪迹可寻的。
经专家学者的努力研究,同时也结合近年来地下出土文物的印证,基本上可以根据文献考证、砂质、颜色、加工手法、造型等诸多方面综合分析出作品的大致年代,不会有很大的差距。现将其总结的断代方法介绍如下:
(一)文献考证。如一把壶流传有序,且有明确的来源可考,就能知晓其制作年代。如《陈鸣远为杨中讷制丁卯壶》。
清康熙•陈鸣远为杨中讷制朱泥丁卯壶
出 版 物 书 影
( 民国 · 珂罗版 至 2016 )
首先上款人重要。耑木即杨中讷。《阳羡名陶录》载陈鸣远“与杨耑木交尤厚”,为其合作文人中声名最巨者。杨中讷受业于朱彝尊、黄宗羲,与曹雪芹祖父曹寅为至交。杨氏“拙宜园”在浙江嘉兴海盐,是鸣远名盛时寓居制壶名园之一,即今日中国十大名园“绮园”前身。
其次年份特殊。 此壶制于康熙丁卯,陈鸣远前一年刚被《宜兴县志》“特为表之”。壶底款印“壶隐”传世罕见,据诗人金张编年体诗集,壶隐小印代表鸣远自惜声名坚持创新的态度。
清康熙•陈鸣远为杨中讷制朱泥丁卯壶
再次理论家集体注目。丁卯壶作为清初第一紫砂大家代表作,从稍晚于陈鸣远的张燕昌《阳羡陶说》始,几乎所有紫砂典籍均为之单辟笔墨。乾隆时,首部陶瓷史专著《陶说》的作者朱琰,直接成为丁卯壶收藏者。
杨耑木因其博学修养,对文人砂壶铭文有先导之功。《阳羨名陶录》作者吴骞,搜集出版杨耑木的《药房心语》,即是被俞樾推荐的一部饮具之书。吴骞对陈鸣远的推介有目共睹,后又授业陈曼生。可以说,由杨耑木引导,鸣远探索切器、切用、切怀之壶铭,经过吴骞理论化概括,成为后续曼生壶铭之滥觞。
最后为收藏理念。 丁卯壶备受历代藏家瞩目,名孚中外。吴大澂以此厚礼,敬赠何绍基家族,换得其父墓志书法,褚德彝特别亲拓亲题转赠经亨颐堂兄。龚心钊侧重流传考据,附以精美紫檀函盒钤印题签,将自己与往届藏家比肩,彰显跨时代的品味契合。其物中见人的鉴藏理念影响深远。
(二)造型。紫砂壶的造型明代的式样较少,多为圆形、筋纹形。壶体偏大多提梁,有硬提软提之分,无足宽平底,光素而少华丽,更加贴近百姓生活。清代初期砂壶造型多以自然形和几何形为主。
另外一些民间实用型壶类壶型小、流短、小耳柄、形制小巧玲珑;清末及民国初期的砂壶造型、款识增多,附加的装饰也多,多以仿古代名家为主,在形式上没有太大的创新。
(三)胎质。明代时期紫砂使用的泥料内含颗粒状粗砂,给人的感觉比较粗糙,由于多是墓葬出土物,胎体吸收了地下的水湿气,使得壶体表面失光;明末清初泥料仍较粗糙,大多含有闪亮的云母,胎壁也较厚实。
清代泥料澄炼工艺总体有所提高,出现了紫砂细泥。清中期制作的壶胎骨坚致,色泽温润,晚期泥质仍坚致但色泽不如中期温润显得干枯。另外,从泥色上也有区别。
西泠印社2016年秋季拍卖会
款识:玉麟(盖款);愙斋(底款)
明代的泥色多紫色、红色,而清代的泥色则较多,除了以上两种外,还多见一种在紫砂泥中夹有梨皮似小点的紫砂,称为“梨花点”或“桂花沙”。
民国以后,紫砂的色彩多了起来,如墨绿、黑色等。而现代的紫砂器讲究原料与颜色造型一致,如仿青铜器造型,就用仿古铜颜色的泥砂制作。紫砂壶由于经常把玩摩擦,久而久之,就会有一层光亮面,俗称“包浆”。这也是我们鉴别工作当中鉴别时代远近的一种辅助手段。
清早期 朱泥贴花松鼠葡萄壶
(四)制作工艺。明代创始期的壶是以捏制为主,壶内胎往往有掏空时捏按的指纹。到了晚明的时候,时大彬创造了木模制壶方法,壶内壁不见指纹,但有竹刀刮削的痕迹,在柄与壶身、流与壶身相接触往往比较粗糙,有时为了美化接痕而贴上柿蒂形泥片而成为最早的附加装饰。
清早期 大彬款 梅尧臣诗意壶
中贸圣佳 2020春季拍卖会
成交价:RMB 22,425,000
盖与钮的相接触有时也会这样处理。由于明代不单独烧壶,反将壶放在同窑的缸中套烧,所以经常有缸瓮飞洒的釉泪沾在壶体表面,有的砂壶还因受到火的原因凸起气泡,使表面凸凹不平,壶的内壁也薄厚不一。
在很多情况下,由于温度不够,砂壶不能完全烧结,所以其胎质较为疏松。
清乾隆·龚心钊旧藏“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款题“御制”二字描金描银紫泥虚扁壶
清代的紫砂壶一般采用打泥片,再将泥片镶接而成,所以壶胎厚薄比较均匀,制作也比较精细,其壶底多有放射状痕迹。
清早期的壶嘴为单孔,晚期为多孔,清中期以前的壶均为手制,到了清末就有用模制或轳辘成型的工艺。到了近现代则采用注浆成型,壶身略加修饰就极为光润,而此时期的砂制细如膏泥,器物的里外极其规整,当然手感也极好。
(五)款识和铭刻。紫砂制品上的款识和铭刻是指刻、印、划在砂壶表面起装饰作用的文字,用以表明它产生的年代、制作者和使用者等诸多因素,这同样是断代认识上应当借鉴的依据之一。
清乾隆 御制壶痴款段泥方壶(复窑)
不同的时代刻款铭字的部位和方法都有所不同。在书体上,明代都为楷书,到了清代早期楷书、篆书并用,而后期则以篆书为主。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