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1-27 来源:网络
紫砂,这一独特的材质,既非陶也非瓷,却因其强度大、颗粒小、透气性佳而备受瞩目。要制作出一把优质的紫砂壶,离不开上乘的泥料。今天,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手中的紫砂泥。
紫砂的断面呈现出贝壳状或石状,但与瓷胎不同,它并不具备半透明性。宜兴紫砂器胎质独特,器表光挺平整之中,又蕴含着小颗粒状的变化,展现出独特的砂质效果。
那么,紫砂究竟是从何而来呢?下面,一张图将为我们揭示从泥到砂的演化进程:
“甲泥”是紫砂的原料之一,它深埋在地层下,经过自然压力的作用,形成了坚硬的块状,宛如铁甲。而“夹泥”则是夹藏于黄石岩板下的矿层,是紫泥矿的母体。此外,“夹脂”则是指表面蛋清色、光滑如脂的本山绿泥矿,它夹藏在紫泥矿中,为紫砂增添了更多的色彩和变化。
关于“紫砂”这一称呼的演变,也颇有一番历史。明清之际的文献中,紫砂壶多被称为“阳羡砂壶”,而并无明确的“紫砂”概念。紫砂艺人对紫砂土的名称也一直没有统一称呼,大都按开挖的位置来命名,如“野山红泥”、“青泥”、“底槽青泥”等,五花八门。
直到民国时期,收藏家赵汝珍在他的《古玩指南》中才对紫砂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而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陶瓷史》中,“紫砂”被正式列为“青泥”的又名,并详细描述了紫砂的产地、特性和用途。
然而,对紫砂土的名称没有确定称呼的情况一直延续到20世纪90年代。直到徐秀棠著《中国紫砂》一书出版,才对紫砂进行了明确的命名和分类。书中指出,紫砂泥是紫泥、绿泥(本山绿泥)、红泥三种的统称,它们分别产于宜兴市丁蜀镇的不同矿层中,共同构成了紫砂这一独特的材质。
通过这张图和上述介绍,我们不仅了解了紫砂泥料的演变过程,还深入了解了紫砂的独特魅力和历史渊源。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