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4-13 来源:紫砂之家
“我对所有可以用手艺表达自己的人都很羡慕,匠人有一种脱离时代的力量,在日夜兼程的劳作中,时光流逝,留下的是一个个手艺作品凝铸精神。”
——姚远东方
这席话不仅是对“匠人”的定义,也是现代人在快节奏生活以及世俗名利裹挟之下所缺乏的人生判断与价值定见。
在中国古代的文化里,“匠人”的社会地位并不高,也有人敏锐的指出:“匠人精神”的“匠”是古代诗歌创作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创作要“运斤意匠”的那个“匠”,是一种很高的创作境界,必须具备精湛技巧、精益求精的能力。
“运斤意匠”不同于“匠气”,同样的,“匠心”的本质不能与现在满大街的“伪匠心”混为一谈。
互联网、广告人、自媒体、餐饮、金融、电商…… “匠心”成为各界人士喜大普奔、额手相庆的热词,出版业呼啦啦出了几十本冠以“匠人”名头的书。
全中国的旅游景区里几乎都在兜售雷同、低质的纪念品,走哪儿都是玛瑙手串、苗寨银镯、脸谱摆件……
钱祥芬:《玉兰花》
冠以“手作”、“匠心”之名,越缺什么越吆喝什么,这似乎印证了很擅长讲故事但却连把活儿干好都是稀缺现象的病态社会。
“机器无法到达的地方,才是手工价值的开始”,这下好了,“手工”所带来的不确定性,简直成了质量出现所有问题时的完美借口,商家可以站在鄙视链的顶端,傲娇地面对机器生产,面对他们的客户。
没有了谦卑心和同理心,放弃了对物件品质的极致追求,这样的“手工”,不过是一种自恋和陶醉,甚至比不上流水式的大工业生产。
在这个“猪都能飞起来”的互联网风口,“匠人精神”经过营销媒体的包装,笼罩着一层暧昧的“伪精英”色彩。
年轻人卖力的用大光圈,拍着日系小清新的大特写,后期层层滤镜,渲染出轻松、文艺的格调。
却很少去聚焦这光鲜的背后,是漫长的制作工序,是并不光鲜的工作环境,甚至是付出却得不到认可的辛酸。
不曾剥离浮于表面的感知而去挖掘深植的质感,这样的,也是“伪匠心”。其可怕在于,它会钝化我们的判断和审美,产生认知错觉。
习惯于跟风从众的我们,沦为“伪匠人”的拥护者,名声的臣服者,肤浅的表层生活者。
常说“匠心独运”,因为极度的用心,所以才有匠心。一个人首先要淬炼心性,养成自己,唤醒体内的一流精神,才能达到一流的技艺。
这正是传统匠人宝贵的精神内核。
也只有在这样“匠人”群落构成下,才能让中国制造找到自己的精准定位,让民众摆脱以浮躁对平庸的境界,形成真正的创造激情和文化激情。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