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1-10 来源:紫砂之家
业内有句略虚无主义的话:“茶无定味,壶无恒型,适者为珍。”
说白了就是:你开心就好。
再换句话说:咱们是市场导向型的传统手工业,在市场的力量面前,我选择狗带。
按照这个思路,其实也就能提两个点:
1. 你喜欢什么类型的壶?光货?花货?筋瓤?
2. 你喜欢喝什么茶?绿茶?红茶?功夫茶?
从市场侧能考虑的问题也就这两个。
看来紫砂这个产业,光市场导向可能不够。撇开手拉坯、注浆壶不谈,从产品侧,如何来看紫砂的品质呢?
一、泥的考量:
1. 泥料本来的品质
劣质泥料,暗、闷、僵;
优质泥料,温润、凝重、古雅。
2. 生坯烧结时的火候
欠火,无光、毛糙;
过火,板结、暗淡。
二、型的因素:
造型是紫砂壶附加值高、所谓水深的主要因素。
简单的一把石瓢,从一百多元到几万元,其中悬殊的价格,除了泥料的差别外,就是型。
爱好花货的,讲究一个拟真度,越像越精,则越好越妙;爱好光货的,则讲究对称性、外轮廓线的过度,另外还要通过各个部件的比例去体会其形式美,如果这种艺术性传达不出来,赏壶者体会不到,那么这个作品就算是失败了。所以可以说,在高端紫砂中,光货的鉴赏难度比花货更大,行家都会看走眼。
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对比就能看出好坏。正如徐秀棠大师所说:“上假壶的当,只因真壶见得少。”这话虽没从用户的角度出发,甚至有些不负责任,但道理是对的。在马云家买把300块的石瓢,随身带着,实体店买壶时做个对比,那就高下立判,至于差价值不值,那全凭自身估量。
三、功能性
紫砂是日用品,必须要考虑其适用性,口盖严实与否是其功能表现之一。有人不懂装懂,说什么口盖严实不好,那真叫一个胡乱猜测瞎说,气密性不好,出水怎么会爽?真是胡说八道。紫砂从明中期始有到民国末年,工都是越做越精,到解放初期已登峰造极。
那为何紫砂从50年代末到上世纪90年代,工艺水平逐渐没落?
紫砂工艺一厂从1958年起,从原来的61位工人,短短半年内一下子急剧扩展到近千人,并响应上级单位指示,提出“一步登天上大学,三天学会做精品”的口号,追求产值、产量逐日翻番。自然而然精细程度每况愈下。紫砂七老(紫砂厂的七位指导老师)无不忿忿,但碍于某些原因,怒不敢言。这时大量粗制、劣质茶壶流入市场,在地摊、庙会被充作古董出售,影响非常恶劣。
从58年开始的放卫星运动对紫砂工艺冲击很大,其恶劣影响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才逐渐褪去。没想到竟然有人牵强附会、生拉硬扯的说工艺粗糙是好,还在卖弄,真气煞人!
你这样乱说,工精刀秀的顾景舟大师算什么?让丁蜀紫砂博物馆数代人一步步摸索而有的陈列品往哪放?却把严酷迫害、艺术凋零当成宝贝?不懂就不要乱说,搞得自己好像很厉害,还集结了一批簇拥,让人哭笑不得!
整理思绪回到正题。功能性好的壶——
1. 盖子通转不滞,口盖间隙越小越好。如此断水方便,壶盖也不宜滑落。
2. 出水流畅,断水不流涎。水流呈圆柱状为佳,且这股不散落的圆柱越长越好。
3. 壶身、壶嘴、壶把三者平衡。其中壶口与及壶嘴的最高点在一个水平线上。否则嘴低于壶口,壶里倒水未满壶嘴就流;反之倒茶时嘴未出水壶口倒出。另外这三者还影响壶整体的美感。
四、装饰
仁者见仁,总之刻绘要贴合壶本身的主题。
比如在掇球上刻个米老鼠总是不合适的。
另外字好画好,那壶的价值和品质肯定也高。
五、成型方法
这个我在其他问题里讲过,全手工普遍要比半手工贵一些,但也看真正工艺水平,不要‘谈模色变’。
但买个几百块的壶,老老实实买半手的。
按照这个思路,其实也就能提两个点:
1. 你喜欢什么类型的壶?光货?花货?筋瓤?
2. 你喜欢喝什么茶?绿茶?红茶?功夫茶?
从市场侧能考虑的问题也就这两个。
问题1没啥好说的,自行选择;
问题2,如果你是个讲究的人,那么
绿茶选矮壶,身矮口大,这样散热就快,也容易看到茶叶的形;
红茶选高壶,红茶普遍要焖,高壶焖工好;
功夫茶就选小壶,七八十毫升的。
加上上面说的五点硬指标,就能选个对自己来说很有品质的壶啦。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