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学院

  • 全球紫砂藏品连锁品牌
紫砂之家 >> 紫砂学院 >> 初识紫砂 >> 紫砂到底有没有”窑变“一说

紫砂到底有没有”窑变“一说

时间:2015-05-28 来源:紫砂之家

   提到“窑变”,大多数人想到的一定是瓷器艺术品中的“窑变”,窑变赋予艺术品的那种飘渺而难以捉摸的神秘形象,总是徊旋在人们的脑海中,让人过目不忘。而随着紫砂制作工艺的不断成熟,紫砂壶也开始和“窑变”扯上了关系,各种颜色的泥料在烧制过程中因为“偶然”而产生的意外惊喜,同样让很多壶友痴迷。

  我曾见识过两把窑变紫砂壶,一把是鲍利安的“焐灰掇球壶”,“焐灰”是将已烧清的紫砂壶,用稻谷的谷糠掩埋在匣鉢裏封好,放在龙窑的炉头部份再烧一次,由於炉头部份的温度在1OOO度以下,烧成时升温缓慢,谷糠被引燃但因缺乏足够的氧,而不能充份燃烧,谷糠中的炭分子被吸人壶胎里形成黑色。此把焐灰掇球壶,黑色犹如好的微墨,色黑而不板,有一种温润之感,泡养后犹若墨玉。另一把是范宜娟的“窑变清方壶”,此把壶是属于通体窑变,在完全偶然的“窑变”中,产生了混然天成、诗情画意般的神奇面貌。

  紫砂“窑变”,是指紫砂壶在窑内烧制过程中,在高温状态下,窑内气体排出不畅,有部分残留,烧制完成后,残留气体对壶产生作用,造成茶壶表面变色,有不规则的变色,或有通体的变色,茶壶内仍是该壶泥料本色,但壶外已经别有洞天,形成丰富多彩的、难得的艺术效果。

  它最初只是一种偶然现象,但随着紫砂制作工艺的不断成熟,制壶人慢慢寻找规律,总结经验,将偶然性变成必然性,使其成为一种特殊的制作工艺。一把上好窑变紫砂壶,色彩的过渡和色彩的稀有程度是评价的关键。

 

雀翎壶

江晓燕清水泥作品《雀翎壶》

  色彩过渡通过窑中气流的变化形成,是对壶体表皮的作用,中间过渡自然。烧制出的色彩随着时间的推移,泡茶的次数增多而起着变化,有可能黄中发绿,绿中泛黄、泛红,黄的更橙,绿的更翠,红的更沉,紫中泛青,或者中间泛出各种自然的颗粒颜色,但所有的变化都是很自然的色彩变化。

  色彩稀有主要是受烧制技术的极大影响,稀有而又美丽的窑变色彩是不容易出现的,如红墨黑闪耀着红色的碎星;紫泥烧成漆黑色,黑中泛红,闪着火的耀眼光泽,或变成黄色或烧成均匀的浮雕颗粒,或烧成紫红色,犹如鸡血残痕;本山绿泥烧成绿色、七彩星、棕色、翠绿色、军绿色、翠色中泛出黄色彩星,各种梨色等等,有时还会出现上釉一样的艺术效果。

  ▶ 问题一:什么是“窑变”?

  窑变,严格说来是指釉子的变化反应,大多是指陶瓷在烧成过程中,原料中的某些化学物质,经一定量的CO渗入作用,发生材质学结构上的转换而产生的一系列变化,主要体现在色调和层次上。

  ▶ 问题二:紫砂到底有没有“窑变”一说?

  最早的窑变是出于偶然,因为窑炉的结构、装载方式、烧窑方法、与采用能源等因素的不稳定性所造成的。紫砂,作为一种素陶(无釉陶),在烧成过程中遇到CO气体,虽然整个或局部也能产生相应的一些变化,但因为没有釉的加入,从这个方面说是不能称为“窑变”的,历史上也从来没有这种说法。

  ▶ 问题三:“窑变”是否“物以稀为贵”?

  从历史资料来看,瓷器的“窑变”出来的一般都是次品,但不否认“偶然”因素下会产生一些令人不可思议,难以复制的神奇面貌而成为珍品,但这样的几率太低了。一般的“窑变”可以作为一件艺术品,但不能因为它产生的偶然性变得“物以稀为贵”。

 

展开剩余全文

TAG关键词: 编辑:

精品推荐 更多>>

合作伙伴:中国紫砂协会 江苏省陶瓷行业协会 宜兴紫砂壶艺术研究所
艺术顾问:顾绍培 吕尧臣 毛国强 季益顺 徐安碧 徐汉棠 吕俊杰 李昌鸿 徐秀棠 潘持平 何道洪 周桂珍 鲍志强 曹亚麟 吴鸣 华健 葛军 陈国良 曹婉芬
法律支持:上海市汇业律师事务所

紫砂之家APP: 应用权限 隐私声明 开发者:上海紫砂实业有限公司 站点地图 名家大师

紫砂之家APP
微信小程序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