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05-13 来源:紫砂之家
紫泥砂器的起源,因1976年宜兴羊角山发现烧制紫砂砂器的龙窑,推前了500年左右,从明代推至北宋。与实物相印证的文字有“梅尧臣:“紫泥新品泛春华”,“雪贮双砂罂”。欧阳修:“喜共紫瓯饮且酌”。米芾:“雪溅紫瓯圆”。但是近发现成书于唐光启二年(886年)的20卷《桂苑笔耕集》,作者崔致远,在唐僖宗时任高丽都统巡宫侍御使内供奉一职。该集第七卷《湖州杜孺休常侍》一文道出了“紫泥”一词,全文如下:“昨睹除书,伏承荣膺宠命再理吴兴,伏惟感慰常侍比临霅水,大振袁风。适聆高握新兰,又见重分旧竹,实谓政声日洽,人欲天从。徵黄太守之书却随凤去;借寇使君之众迎得春来。自此烟封茗畦,月桂蘋渚。不咏洞庭归客,即吟金谷主人。再乐三年,终苏一境,然后入居青琐,坐演紫泥,福庶品而既多,掌陶钧而不晚。某早衔殊眷,扑慰实深,拜贺末由,瞻驰倍切云云。”这段文字是写唐僖宗乾符五年至中和二年(878-882年)任湖州刺史的杜孺林的一段事,大意是昨天看到你的任命书,知道你荣任治理吴兴(湖州)是人欲天从非常得人心的……三年之后,你可以住在青砖的民宅里,捏你的紫砂,转动你的陶轱辘(陶钧),这也是我深感羡慕的等等。从这则笔记中明确了“坐演紫泥”之义,这个“紫泥”比梅尧臣写的“紫泥”早约150年,距陆羽去世只78年。
湖州刺史与常州刺史每年都相聚两州边界为贡茶忙碌。湖州的长兴顾渚山与阳羡的鼎蜀镇(今丁山)仅一山之隔,崔致远的这则笔记也印证了今宜兴丁蜀镇的陶艺在唐代中期就已发展成为许多人的业余爱好了。
吴兴(湖州)与宜兴(阳羡)是唐代最重要的贡茶区。茶事兴起与茶具发展密切相关。但在北宋赵佶即位后的100多年里,这里的气候逐渐变冷,贡茶不能按时进贡,贡茶所需就向南发展,促进了武夷山茶事的崛起。建窑的兔毫盏也应运而生。这时宜兴的紫泥也因受茶事南移的原因而暂时收敛了锋芒,但大量的日用品和少量的散茶茶具是生活所需,因而留下了羊角山的实物。待明代万历之后,一是朱元璋废饼茶,促进了散茶生活的发展;二是气候回暖,贡茶中心又回到了太湖西岸;三是文人的参与播扬,出现了一大批研习紫砂的艺人群体,宜兴砂器又形成一个直到清三代之后的高峰。再一个高峰就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因中华茶文化的复苏发展,除饮用外又加收藏。这几次高峰的文化价值及质量都是不相同的。
茶是国饮,紫泥的地位虽从属于茶,但也不乏珍品,如明张岱所说:“然一砂罐,一锡注,直跻之商彝、周鼎之列而毫无惭色,则是其品地也。”在唐代已经有了“紫泥”的器具,还有待于考古的进一步发现。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