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04-09 来源:紫砂之家
民国时期的绘画风格
民国时期,社会动荡,水陆画的质量大幅度下降,着色不像以前用矿物原料,致使色泽较暗,且有褪色现象。除少数精品外,大部分作品较粗糙,这种现象在民国前期较少。民国时期有大量的“黄板纸”水陆画,由于较硬,不如宣纸柔软,虽然年代不长,但开裂较为严重。这一时期民间信仰的地方神像在水陆画中比例增大,布本水陆画在北方大量流行,一般为细布(洋布)绘制,俗称百神图,多为供养人捐给小型庙宇。其画法仍采用传统的工笔重彩,肌肉部分多用复色渲染,富于立体感。而文人所绘水陆画的笔法和用色与民间艺人有所区别。清以前布本水陆画一般为麻布、粗布绘制。
水陆画的收藏
目前我国古玩市场所见水陆画多为清中晚期之物,清早期的不多。明代的一般较少,明以前的在市场上偶尔也会出现。明和明以前的多为绢画,绢有粗细之分。明晚期到民国,大部分为纸本、布本,绢本较少。水陆画收藏分为三类。
一、皇家寺院所藏。多为宫廷画师所为,是以细绢为材质的工笔重彩画。绘制细致,装裱精良,如山西省博物馆藏保宁寺明代水陆画和首都博物馆(微博)藏明清水陆画。如今这类水陆画在收藏市场上已经很少见,而且价格不菲。
二、一般寺庙所藏。这些作品往往为当地博物馆所收藏,有绢本、纸本和布本,为民间艺人所绘,由善男信女捐资。清早期一幅作品用银4钱至1两,并由几人合捐。到了清晚期则以铜钱计算,少则200文,多则500文。这类作品在市场上较多。
三、祭祀道士所藏。这类作品较多,水平偏低,而且装裱较粗,多用于小型水陆法会和道士超度亡灵。新中国成立后,偏远地区的祭祀道士仍在从事丧事道场,所以利用率高,破损程度较大。时代多为清晚期和民国时期。由于这些作品档次不高,以纸本和布本为主,绢画极少,所以价位偏低。
由于水陆画艺人多是虔诚的宗教信徒,宗教的信仰使他们对待每一件作品的绘制都一丝不苟。。这些艺人或是父子关系或是师徒关系,有些艺人甚至几代相传,所以绘画功底扎实,因而所绘水陆画几百年来色彩依然鲜艳亮丽,衣纹金线仍是金光闪闪。而现今寺庙绘制的水陆画已很难达到这样的效果。
水陆画的装裱天地留得较小,有的几乎没有天地,地杆长出而不装轴头。除乾隆以前的地杆较粗外,清晚期和民国的都很细,所以画面多起褶皱,很容易破损。
偏远地区现存的水陆画由当地宗教信徒保存下来的有相当数量,在湘西有成捆的水陆画被放在2层的木楼中几十年未动。这些水陆画往往延续了上百年,所以很有收藏价值。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大城市周边,所存水陆画“文革”期间几乎被毁殆尽,所剩无几。
与文人画相比,水陆画品相相对较差。水陆画流失到民间后,保存环境极差,南方空气湿度大,还不时有水灾,同时寺庙的香火烟熏,加之虫蛀鼠咬等因素,大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残破褶皱现象。所以,能保存下来确实不易,我们更应该珍惜。
改革开放以来,水陆画在收藏市场出现。但由于认识不足,许多水陆画被日本、法国、韩国等民俗收藏者买走,国内藏家亦有收藏,但为数不多。如今,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日渐重视,水陆画的收藏队伍有所增加,水陆画的价值逐年上升,许多早期水陆画已经出现在艺术品拍卖会上。近几年来,随着宗教文化再度兴起,出版了不少的水陆画图册,山西省博物馆出版的《明代水陆画》详细介绍了明代宫廷水陆画,《明清水陆画册精选》以及《佛教水陆画研究》等介绍了壁画和卷轴水陆画,同时重点记载了水陆法会仪轨。这些图书的出版无疑对水陆画收藏有较大推动作用,水陆画收藏的价值空间会更大。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