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01-23 来源:紫砂之家
养壶最大的乐趣在于眼见壶的表面从粗糙无光泽到通过一次次的使用而在壶壁上形成“茶山”,经由手或布擦拭之后,自然发出悠悠寒光。那是茶人的喜悦,更是茶人与壶共生的情谊!
有人认为,将茶汤滞留在壶中数天,有利于培养壶的光泽。事实上,台湾的气候高温多湿,壶中残汤十分容易发霉。所以最好在泡完茶之后立刻取出茶渣,并将茶壶清洗干净。唯有靠日积月累的“茶山”滋润而成的光泽,才是最闪闪动人的。
在养壶过程中,壶身与壶盖的颜色会不一样。因为泡茶是在壶面上浇水,虽然壶盖与水的接触面最大,却不像壶体那样会浸泡在茶汤里,久而久之,壶体的颜色会深于壶盖。常见有人拿毛笔沾水在壶体与壶盖上猛刷,以求两者颜色一致。其实,这样的做法未免做作,品茗本风雅,毛笔猛刷实在有碍观瞻。
正确的养壶方法应该是将茶渣取出后,将壶盖取下,壶底朝上,用热水淋浇壶体与壶盖。如此可将壶内壁的“茶山”保留下来,壶体的“茶山”也会更匀称,壶体的颜色会更接近壶盖。最后将壶放在通风处自然干燥即可。
干燥之后的壶需要经常抚拭,以棉布的清洁效果为佳,不会刮伤壶体,自然能养成壶的幽淡亮光。
创作理念与情操
常常听到壶要具备“精”、“气”、“神”的说法,我觉得这些都只是抽象的词汇。看壶如看人,根据那些拟人化的形容来选壶,看起来很有道理,却一点也不实际。
壶的工艺之美体现在其内涵上,所以并非盖了名家壶款的壶就都能漫天要价。
紫砂壶的名贵还取决于赏壶人的审美观。这是主观的,但制壶者必须怀抱着对壶的创作理念,并且注入自己的审美观与价值观。宋伯胤先生说:“在以这些生长在他们周围并且十分熟悉的对象作为创作题材时,并不是简单的再现(duplicate)或仿造(copying),而是把它们当做自己的作品,深深蕴含着作者的自我表现和审美观念。”
上述提到壶的制作不再被视为简单地仿造古壶或是名家壶,其实这原本就是制壶者必须肩负的责任,只有靠他们自己的表现才能创造壶的不朽价值,只有怀抱这样的理念才能将壶“作为他自身的肖像,作为他自己知性的以及伦理的人格的放大” 。
这些创作理念十分深邃、隽永。但若以此观点来看现今的名家壶,或许会被认为是超高标准了,而这标准也正是买方与制壶者应当谋求的突破之处!
坐稳市场的工艺师们应该反思:前辈们在制壶时的理念与情操现在到哪儿去了?我认为,工艺师不应只是复制作品或迎合市场,而应该考虑如何在宜兴壶的盛名下表现出自己的时代风格。这是新世纪的宜兴壶所要努力的方向。
看真品走出迷惑
新世纪的宜兴壶所要努力的方向,就像钱钟书在《谈艺录》中所说的那样,“譬若圆然,其中心无所不在,其外缘不知所在”。
在美学的抽象理论中,我们看到了艺术创作应有的愿景,我们等待着宜兴壶家的成长,也以此当做买壶者选壶的美学标准。如何培养对壶的审美?还得从看真品开始。
看真品,博物馆是最好的地方,像台北故宫 就藏有清朝皇室御用壶器。在大陆,有北京首都博物馆 、南京市博物馆 、南京博物院 、 天津博物院 等,均藏有从明代到清代的历史名壶;在香港,有茶具文物馆 ,系统地将紫砂壶与西方陶瓷发展做了清楚的分析;在欧美地区,有美国的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英国的威基伍德博物馆、德国的罗森泰博物馆、比利时的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历史博物馆 , 以及法国的吉美博物馆(Musée Guimet) ,涵盖了宜兴壶外销到欧美时所留下的名壶,反照出紫砂壶对于世界名牌瓷器的影响轨迹。
看看博物馆里所珍藏的宜兴紫砂壶精品,正是培养紫砂壶美学鉴赏能力的最佳指南。
初入门者若想跟着所谓的藏家或壶商去买壶,而忽略了在博物馆里取经,那么我管保他会走很多冤枉路。当然,我并非否认壶商有好壶。问题是,你若想藏好壶,必须先看得懂壶。想想看,博物馆的收藏都是经专家挑选过的,可信度最高,更可以看到壶的工艺极致,为何你不在这些流传百年的传世精品中找答案,反而要听信不肖壶商的胡言乱语呢?
买壶的实战教学里,我的建议是,多看看博物馆关于壶的出版物或是学术论著,反倒是那些由壶商集资出版、印制精美的图录,不必看得太认真,因为这类书籍主要是壶商卖壶的型录。
只有看过最美的传世紫砂壶,才能掌握所谓的经典之美,心中有美的标准,才能辨认其他壶的好坏。这也是我倡言的“多看真品,才懂得如何看真品”。看过真品,进而自我进修来培养眼力,然后掌握历史脉络,自然能够慧眼识好壶,辨认出不好的壶或假壶。
掌握历史脉络能防骗
对于消费者而言,除了通过参观博物馆以及从书中吸收壶的知识之外,还必须有实践的精神。从看壶到买壶,你都必须勤于搜集资料,而逛茶行、古董店、地摊等都能帮你近距离观察实体壶。在观察的过程中你要加深对壶的认知,包括制作工序、发展历史、装饰风格 以及各时期不同的用壶文化。了解了这些,你才能进入壶的深层结构,才能入壶而不“迷壶”!
了解壶的发展历史是辨认壶的重要方法。若有人拿出一把所谓的“早期文革壶”,你如何辨别其真假?文革期间做的每一把壶都有一定的名称与编号加在壶的款识上。这是对一把文革壶应有的基本知识,若你确实掌握了,就不会被业者牵着鼻子走。
再举一例,假设业者拿出一把“贡局”款的茶壶,并说款识与明末清初中国接受南洋朝贡有关,那把壶是从泰国买回来的,等等,你如何辨别?其实,在中国历史上,清乾隆以前根本没有出现过“贡局”款的紫砂壶 。
既然目前市场流行名家壶,买壶者就必须了解:这个“名家”是只有在中国宜兴被认可,还是在整个华人世界都得到了肯定?由此可见,宜兴壶交易市场的混乱现象,衍生出许多不当的审壶观。
市面上有许多不当的审壶观。例如:制壶者名气越大,壶就越美、越值钱。事实上,一把壶是否美,要从壶嘴线条的流畅性与壶身的搭配看起;即便是壶盖上的壶钮,也要气韵生动,才能让这把壶具有活力;即便是壶把,也必须具有延展空间的效果。一把好壶,必须兼具虚与实的呈现,才能表现制壶者的美学素养。
亟待严谨论述
有关紫砂壶的美学鉴赏,虽自明清以来已具有规模,然而到了近代,对于市场上的主流名家壶却缺少一套鉴赏标准。加上业者凭着史料东拼西凑,自称紫砂壶专家,也导致了近二十年来谈紫砂壶都一直囿于几个固定的范畴:宜兴壶的出现最早是在宋朝或明朝、宜兴紫砂土的双气孔结构带来的神奇效果、歌颂古壶传世品的不朽,等等。谈论这些问题的背后都是为了将壶卖个好价钱。其实,最应讨论的是近代宜兴工艺师作品的壶价是被高估了,还是被低估了。
对紫砂壶应有严谨的论述,如此才能使紫砂壶在中国陶瓷的长河里出类拔萃,才能使其在艺术交易市场里长红万里。
紫砂壶的鉴赏准则有待客观地建立。但现在,宜兴壶与茶的基本关系 却被遗忘了。
宜兴紫砂壶能成为经典与宜兴产茶有密切关系。但我看到宜兴制壶工艺师喝的是红茶,喝绿茶的人却用玻璃杯器来泡饮。我十分不解,制壶者不喝茶、不懂茶,怎能做出好用的壶呢?若将壶当成陶艺创作就罢了,偏偏壶的本命应与茶结合。因此,制壶者如果没有找到壶与茶的共鸣,那么他所做出来的壶的功能性自然令人怀疑。
“制壶者必须掌握茶性!”这也是我在台湾莺歌陶瓷博物馆开陶艺进修班时,传达给当地制壶者的关于茶与壶的互动理念。
制壶者要懂茶,买壶者更要懂得制壶者。如果你已经买了一把紫砂壶,才想到去了解制壶者的背景,那就已经太晚。不过我可以教你如何使紫砂壶回春。
紫砂壶的回春术
对于家中已有一把壶的人而言,或许会为当初的冲动感到懊恼,我认为这样的想法太悲观。壶,只要可以用,就还保有它的生命力,就能起死回生。
如何活用茶壶是现在的主要课题。你可以将壶拿来泡茶,不过不只是拿来当做主泡用。你的茶桌上还可增添一两把壶当做茶海,如此就可以将闲置的壶充分利用,边玩边使用,还可顺便养壶。这也是让壶离开锦盒的好方法,是让壶过新生活的开始。
若你手上的壶已经养到某种程度,壶身已经发出美好的沉稳光泽,而且你手上类似的壶还很多,那么你可以考虑将壶当做转赠亲朋好友的礼物。例如,婚礼或是长辈的生日,就是送壶的好时机。当你送上一把用岁月滋润养成的壶时,它所代表的诚意应该会让受赠者感到很幸福吧!
壶太多,闲置太可惜,不妨邀茶友办个壶的选美!可以挑出一种茶,用不同的壶来泡,看看哪一把壶泡出的茶汤最可口!当然,此时要对名家款识视而不见,才能让壶回归泡茶的基本面。重新让名家壶与茶接触,让名家壶一较高下,看哪一家的壶好用!
对于刚开始买壶的新手,我有下列建议:买壶不要有压力,只要守住四道防线,从基本的实用功能出发,按部就班,那么壶的魅力永存,自然等着你的亲泽!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