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09-26 来源:紫砂之家
何为茶?“茶”是草木之间立个人,而在之初更妙,“茶”为“荼”—山野为家,粟为粮,人立在草禾间。唐人颜师古为《汉书·地理志》作注的时候,将“荼”字的读音转为“茶”字的读音,但是并没有换字,仍然写为荼。这件唐代青釉茶盏的底心,写着“荼碗”二字,这时的唐代人确实是将“如火如荼”念成“如火如茶”的。一直到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元年(713) 编辑《开元文字音义》时,才将“荼”字的字形改作“茶”字。
茶是一种常绿灌木,属于山茶科植物,世界上约有23 属近400 种茶树,而在中国土地上生长的茶树就有15 属260 多种。中国人最早发现用它的嫩芽可作羹饮,那时是将茶作为药来使用的,而且是将叶和杆子一起咀嚼。
茶树性喜高温多湿且排水良好的山区,中国南方恰有如此良好的条件。中国人饮茶风尚千年始终不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促进了陶瓷器、金银器等手工业的发展。通常,水质良好之地生产茶叶,也同时出产作为茶具的陶瓷器。离建窑仅仅几十里之隔的武夷山,至少在唐代就盛产曾经是皇家供茶的岩茶,“大红袍”是其中的名品。
时代不同,饮茶的方式不同,茶具也随之变化。我国悠久的制茶、饮茶历史可以上溯至公元前6 世纪的春秋时期,甚至更早,在《诗经》中就有咏茶的诗句:“周原膴膴,堇荼如饴”,“谁谓荼苦,如甘如荠”。这里的“荼”,就是“茶”。诗中赞美道,周原这个地方物产丰富,作为药物的茶,滋味甘甜;谁说茶苦呢?它的滋味甘甜清香。汉代,在我国的川蜀、中原、江南一带,饮茶已经成为习俗。唐代,随着佛教的盛行,在晨钟暮鼓声中,在参禅的文人们中,饮茶之风盛行。当时的著名诗人卢仝在《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中写道:“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灵仙;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这里极力赞扬饮茶的妙处,因此而有了七碗茶的典故,以后历代文人墨客绘之咏之,留下许多以此为题材的诗文翰墨,在瓷画中也有这样的题材。
南京博物院收藏着一件浅绛彩品茗图花盆,高28厘米,口径37.5 厘米。浅绛彩是晚清时期出现的彩瓷品种。画面取山林间空地作景,山石为桌,其上置放着紫砂茶壶,一位文人手捋胡须,一副自娱之态。炉火正红,两童子欲上茶。唐代主要饮团茶,这是将茶叶做成茶饼,饮时碾碎,煮来喝的茶。在花盆的另一面题诗云:“七碗曾闻添逸趣,一瓯也可助豪情。”跋“仿瘿瓢子先生笔意。辛巳(光绪七年,1881)仲秋月写于菖浦珠山厂之文湖草堂。周友松。”
宋代,斗茶之风盛行,王公贵族、平民百姓都以饮茶、斗茶为乐,斗茶时以茶盏中饽沫浮起多者为胜,可谓雅俗共赏,贫富咸宜,以此为乐。黑釉盏因易于观察斗茶时盏中泛起的饽沫而广受欢迎,全国一半以上的窑场都烧制黑釉茶盏。建窑茶盏胎厚,易于保温,釉色黝黑铮亮,非常漂亮,即使不做茶具,亦可以把玩在手。遥想当年,用这样的茶盏奉茶,是多么的富有情趣。
明代以来,品茗饮茶更被人们列为待客交友以及日常生活的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一。明代初期,明太祖朱元璋提倡节俭,散茶逐渐盛行。适于泡茶的紫砂茶壶应时而生。清代,由于文人们的参与,更赋予紫砂茶壶以艺术的内涵。用它饮茶,不仅适应人们解渴提神的需要,也是一种生活情趣,是在饮茶中创造着一种美好的人生意境。
饮茶,不在于人的多寡,而在于环境和气氛,古人有独饮为神饮,对饮为胜饮,三四人为趣饮,五六人曰泛饮,七八人则为施饮之说。当然,茶具的选用也是十分重要的。合适的茶可以助兴,提高饮茶的品位。清代,出现了一种新的茶具—盖碗,这是一种比较有品位的茶具。盖碗讲究漂亮,可以一边饮茶,一边欣赏上面的图案。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