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07-17 来源:紫砂之家
紫砂自北宋诞生以来约一千年,虽与具有近八百年的陶瓷史相比略显姗姗来迟,但却在陶的艺苑中独领风骚、技压群 芳,在今天更是名震环宇。紫砂这一令人瞻目的历史生涯,依循的是中国历史文化艺术发展的规律,因而是必然的,所以说,任何一种新颖陶器的出现,不能简单地 理解为智慧火花的迸进,更不能把她当作是偶然的“机遇”或“发现”,应该是一定社会历史和技术条件下产生的并对物质环境改造能力的反映;应该是我们人类在 长期的社会实践过程中,依靠自己的直观和洞察力对自然规律的发现和运用的结果;还应该是把她看成是人类对水、火和泥土的征服。郭沫若在一首《西江月》词里 对陶器的产生和发展作了富含哲理的科学解释,揭示了艺术和真理的内在关系与相互激荡的原动力,“土是有生之母,陶为人所化装,陶人与土配成双,天地阴阳酝 酿。水、火、木、金协调,宫、商、角、徵交响,汇成陶海叹汪洋,真是森罗万象”。
明代和清代的周高起、吴骞分别著书《阳羡名录系》、《阳羡名 陶录》,对紫砂材质的发现和紫砂器的出现作了颇具神秘色彩的描述:相传有一异僧在荆溪一隅发现了紫砂矿源,称为“五色富贵土”,到附近村落叫卖,后被人重 视而得到开掘利用,杜工部则诗云:“倾金注玉掠人眼”来比喻当时紫砂器贵重。确实,如果我们撇下宋元这一紫砂创始时期的紫砂雏形不谈,单就让紫砂脱颖而出 的明清两朝而论,紫砂则以天之骄子呱呱降临,她以其实用性、艺术化,对大自然的鉴赏力和审美观以及具有象征性、创意性颜色的辉映而一跃登上艺术圣殿,让人 刮目相看,她那不仅限于其丰富表现力,而且还有被她魅力所唤起的对思维和情感赖以存在的那个客观世界的了解和巨大成功,使之上至宫廷御用品,下至为文人墨 客的几案拱壁。这时正如郭沫若先生的词曰:“陶人与土配成双,天地阴阳酝酿”。荆溪的历代艺匠们自出机遇,不断征服水、火和土,培育而成了陶瓷艺苑的一朵 奇葩。
纵观明清两代的紫砂珍品,我们不得不为其所展现的艺术造型表现力、材质的质感及装饰的吸引力以及那鬼斧神工般的制作技艺的魅力所深深折 服,确切一点说,自明末的时大彬起至清中期“曼生壶”的出现,紫砂已具备了上述三种艺术魅力构成了她那“撷自然之魂,蓄艺术之魄”的神奇力量而在陶瓷中独 树一帜。以下谈谈本人对明清紫砂造型、制作艺术或技艺认识的一些浅见。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