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学院

  • 全球紫砂藏品连锁品牌
紫砂之家 >> 紫砂学院 >> 初识紫砂 >> 大器晚成始逼真

大器晚成始逼真

时间:2007-01-19 来源:紫砂之家

江阴 蒋君慧 蒋瑾琦
与同时代的一些紫砂高手相比,高级工艺师何挺初属于大器晚成的一类,何先生在80年代后期才真正引起了紫砂界的关注,时至今日,渐入佳境的何挺初先生以其深厚的传统底蕴,朴素雅致的艺术风格,俨然具有一代宗师的气象。
何挺初1940年出生与丁山白宕街。环境的熏陶使他与壶艺结下了一生之缘。他17岁通过了紫砂工艺生产合作社的工艺班考试,先后啊吴云根、裴石民等老艺人门下学艺,练就了一手扎实的基本功。凭这对紫砂的热爱,勤奋的何挺初在19岁时就赢得了领导、同事的赞许,被转调为辅导老师,教导进厂的学生。23岁就成为独当一面的技术骨干,在成型班组辅导一线工人制壶。这是一段让何挺初自豪的岁月。勤奋、踏实,加上对艺术的颖悟,使何挺初在艺术道路上迅速成长起来。
早在1971年,何挺初就设计出了至今一直为嗜茶者偏爱的“龙团壶”。当时正在文革期间,有关龙的资料自然也在破四旧之列,留在脑海中的模糊印象用泥来表现谈何容易!强烈的创作欲望居然被这等小事所困扰,也可算是时代特点吧,最后,总算有了眉目,“龙”的原形是在人家的被面上找到的。
在国门初开的1978年,何挺初作为中国陶瓷代表团成员,赴澳大利亚访问、考察、和现场操作表演,载誉而归。
“浪花提梁”就是那段时间的代表作。以提梁为壶体生命的原动力,构思大胆,做工精湛,具有浓郁的现代感。
如果说“龙团壶”体现了作者对传统的理解,“浪花提梁”则体现了作者对现代艺术以及创新的思考。对此作者后期的“挺竹提梁”,我们固然可以发现作者对提梁对壶体生命的深刻理解,同时又必然带来心的疑问?为什么作者后期再没有新的现代风格的作品出现?我们只能说是气质使然。何先生一生不嗜烟酒,不作矜夸之语,他有一段在东坡书院的读书生涯,再加上长期的冶壶怡情,使他深刻理解了传统并以之为方向。现代派重感觉,把感官的刺激放在重要位置,把形式的变化当作是艺术的主体,固然造就了许多紫砂高手,但于何挺初先生而言,却未必能找到真正的自我。对此何先生也经历了长期的困惑。
进入了80年代,何挺初有幸得到了顾景州大师的指点,在顾先生重视传统又以创新为生命的思想催化下,何先生的艺术灵感终于汩汩滔滔,泉涌不绝了,最终,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紫砂语言,找到了自我。
何先生的作品大多来自生活中,以花货居多,制作手段丰富。常运用雕塑、镂空等手法,如“蟹篓壶”、“渔家乐”所用技法以镂空,雕琢为主,“双鱼戏水”、“方松茶具”、“腾跃茶具”则运用了雕塑、捏作等技法。
大量以竹为题材,是何先生的又一风格,清新、劲挺、质朴,既是竹子的风格,更与何挺初作品的风格暗合。
以不同砂泥颜色来展现,堆塑实物本身的颜色,是何氏作品的再一特点。对造型、炼泥、制作、烧成,何先生多年研习,使出来得心应手。自项圣思、陈鸣远、乃至乃师裴石民等人以来,花货作品屡屡鲜活无比。裴石民老艺人只用紫、红、绿三色,而何则在此基础上,继续深入拓展,力求体现实物本色,不仅形、神具佳,色彩亦是一丝不差。某些作品的细部刻描之细,完全可归于超现实主义作品一类中去。
纵观何先生的成功历程,传统对其影响至深,然而何师古并不泥古,写实而有取舍,齐白石有“不似欺世,太似魅俗”的名言,在似与不似之间,何以自己的方式展现了从容清晰的线条,明暗面技法的浑然天成。其“五头蟹篓茶具”,后期的“九头栀子花茶具”等,在造型艺术及文化意蕴上都体现着清劲而朴素的精神,这就是壶的生命力,壶艺的境界。
在成功的男人背后,总有成功的家庭。妻子徐新妹工艺精湛,70年代开始夫妇合作各类茶具,作品丰富,工艺讲究,深获各方好评。如“五头渔家乐”茶具曾获陶瓷精品评比一等奖,全国陶瓷评展特等奖。
儿子何健,女儿何馨,都曾在中央工艺美院陶瓷设计专业进修,现都在随父学艺。何健的作品以敦厚见长,如“缢香”、“得趣”等壶,以泥色、造型、作品机理,一再强调敦厚、质朴的特点,相比之下,何馨的作品则显得细腻轻灵。如“梨型壶”等。
闲时,一家坐下聊天,话题仍不外乎壶艺。何先生更多的是听。偶有所言,往往一语中的。经历大半生的直着追求,他对紫砂业的兴衰冷热、时风流俗的各种诱惑,一直从容面对。一双子女的风格形成该当如何呢?这到是何挺初先生常想的问题。

 

展开剩余全文

TAG关键词:
编辑:

精品推荐 更多>>

合作伙伴:中国紫砂协会 江苏省陶瓷行业协会 宜兴紫砂壶艺术研究所
艺术顾问:顾绍培 吕尧臣 毛国强 季益顺 徐安碧 徐汉棠 吕俊杰 李昌鸿 徐秀棠 潘持平 何道洪 周桂珍 鲍志强 曹亚麟 吴鸣 华健 葛军 陈国良 曹婉芬
法律支持:上海市汇业律师事务所

紫砂之家APP: 应用权限 隐私声明 开发者:上海紫砂实业有限公司 站点地图 名家大师

紫砂之家APP
微信小程序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