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06-18 来源:紫砂之家
自文人陈曼生参与了设计,诗、书、画、印,在紫砂壶上尽情发挥,集为一体,让“艺”与“技”巧妙结合,使素面的紫砂陶更添了玩赏的乐趣。实用价值,不再是唯一的目的。也可以说,“艺”乃紫砂陶的“魂”。紫砂陶上合理贴切的刻饰,更能向人们视觉传达紫砂陶的精神。
紫砂壶装饰虽说是与紫砂壶发展相生相伴,但“饰”始终是只能从属于“壶的”主体,是一种壶文化的附加形式。装饰必须为造型服务,既不能画蛇添足,更不能喧宾夺主,力求达到装饰与造型的和谐统一。因此,我们欣赏紫砂装饰之美,也要认识紫砂装饰不宜之拙,从而提高我们的欣赏水平。
陶刻是指在半干的坯土上,用竹刀或金属刀等刻纹样。它以刀代笔,以刻代绘,融诗、书、画、刻诸艺术于一体,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陶刻一般分两种,一种叫“刻底子”,即先用毛笔在坯体上书画,再用刀沿着墨迹镌刻,说白了就是“依葫芦画瓢”;另一种则是空刻,以刀代笔,直接在泥坯上运作。双刀正入法、单刀侧入法还是涩刀、迟刀、轻刀等各种技法,凡刀锋所及,必能准确体现理想的艺术效果。陶刻是追求“诗、书、画、印”融合在一起的人文陶刻艺术,在壶上凝炼出如惊涛拍岸的万壑松风,让方寸紫砂,容纳了整个世界,有了一砂一世界之妙趣意境。对金石篆刻、书法绘画、造型设计都要有深入的研究,作品或俊秀细腻,或粗犷奔放,自成独特风格,在紫砂壶上演绎出唐碑汉瓦神韵。
陶刻是由于紫砂特征的材料、工具、技法、表现内容和欣赏所形成的独特风格特征。紫砂泥制成坯体,易于刻画。艺人用竹刀尝试过,然坯之干湿程度要恰到好处,砂之粗细也大有讲究,难以把握,因此紫砂陶刻一般用薄刃快口之尖刀刻划。紫砂陶刻表现的内容很丰富,主要以传统中国书画为题材,倾向于简约、清逸,其内容具有文人意味,这是中国文化的体现,也是人们乐于并习惯欣赏的。
真正要使紫砂陶刻装饰在传统中国书画基础上开创新的面貌,必须保持紫砂原有的古朴、典雅、清逸的风格。在创新上应该充分抓住“刀味”和“泥色”,任何艺术都必须有时代的面貌,有所创新,有所发展。紫砂陶刻艺术的发展提高也势在必行,要使其真正达到较高的艺术境界,一是要不断探索,不断创新,要从生活中汲取素材进行提炼,要从我国传统文化中挖掘丰富的养料,同时亦要借鉴西方文化中的精华部分进行消化提升。用陶刻的手法在陶艺上装饰,应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在陶刻艺术上,要强调文化品位,像前辈一样开拓一条融诗意画境陶艺于一体的创作之路,不应该仅仅做一个擅于陶刻的工匠,而应是具有较高文化艺术素养独涉诸多文化艺术领域的文化人,注重造型装饰,又讲究其丰富,还辅之以绘画、篆刻、铭文的和谐统一。
在陶刻文化上,我们要结合中国画,而写意是中国画中的精髓,在紫砂陶刻上,写意的陶刻注重表现刀痕,结构的自然形态,表现出天然去雕琢的自然美。表现出随意,洒脱的意境,用丰富的想象力,多变的线条,夸张的结构去吸引人。兼工带写是写实和写意的结合,特点是既含蓄又洒脱,稳重又大方。用刻刀表现丰富多彩的题材,必须根据不同的题材充分发挥多种刀刻的手法来完成,或抑扬顿挫,或逆锋疾施,或轻刮浅刻,或提刀雕琢,或阴刻或阳雕,施展范围很广。在刻底处理上,包罗了古人刻底方法,不外乎有三角底、升罗底、平底、圆底(内圆及外圆底)、琢砂地等。在具体创作运用上,必须把内容、形式、风格、泥色及刀刻手法通盘来考虑。
由于紫砂陶器为立体的特征性,所以在上面刻画就和画家在纸上画又有所不同,这就又有一个探讨的问题――构图。构图千变万化,实在不是几句话就能谈清楚的。但也不是因此就认为构图就是不可捉摸的,在这方面,前人也积累了不少经验,其中为国画家最常用的一句术语,就是“开合争让之法”。
陶刻的构图种类也有多种,方法可以用疏、密、聚、散四个字来形容。密与聚是画面上的实处,疏和散是指画的虚处,正如疏可跑马,密不通风一样,观者能在画面上看出大的节奏感来。但空不是简单的空白,如八大山人的花与画,常常只画一花一鸟,简单至极,纸上留出了大面积的空白,整幅画面空虚处,让观者自己去发挥想象,可以想象成天空,或白云,或水波,极大的想象余地。但只有空白不能成画,所以还要有密处说明问题,最忌的是平均布置。
大师之间都有共通点,那就是付出比常人多的努力;但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也是因为他们各自都有其自成一派的风格和特点。
以上就是我对陶刻与紫砂的关系的一些观点,但这只是我个人的拙见,只望能在陶刻的同行中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共同探讨、提高,把紫砂壶处理得尽善尽美,为我们的紫砂事业作出新的贡献。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