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04-17 来源:紫砂之家
聪明的先人根据什么,将一些普通的原料最终配置成人间美味?是什么样的暗示,让大地上的青葱与麦穗、在洁白如玉的猪油粘合下,联手演绎一段清新脱俗的情缘,让人爱不释口?
八月的骤雨落在浩浩汤汤的杨巷北溪河上,就像水花在面粉的漩涡中溅成朦胧的梦,跳跃着,欢快着,仿佛要把河面煮沸了,氤氲着的雾霭如萦绕上升的炊烟。来到 以葱油饼闻名遐迩的杨巷, 一踏上这片水乡的世界,我就被这河吸引,被临河的飘香吸引,进入了这座夏氏葱油饼作坊。
祖传秘方,一脉相传,夏锁海,这些溢满时间沧桑感和传奇色彩的字眼,和许多百字号老店的创始不一样,夏氏葱油饼并没有离奇的故事渲染。她的源头并不见波澜 壮阔,也不见气吞万里,就跟眼前流淌的北溪河一样平淡,从容,但是“秘方”两字,却让我产生了不少疑惑。聪明的先人根据什么,将 一些普通的原料最终配置成人间美味?是什么样的暗示,让大地上的青葱与麦穗、在洁白如玉的猪油粘合下,联手演绎一段清新脱俗的情缘,让人爱不释口?在中秋 之夜,当一块块如圆月一般精巧金黄的葱油饼飘散出独特的清香,诱惑我们的感官时,我们往往忽略了配料,制作,烘烤,冷却等任何一道稍有差池就失之千里的复 杂身世,认为它们如嫦娥奔月,桂花飘香一样出自天意,给了人类美好的想像。只有此刻,当我揭开夏氏葱油饼薄如蝉翼入口即化的层层“面纱”时,我不由得想去 探寻其中的文化内核——夏氏葱油饼的创始人,夏锁海。
上世纪30年代,夏锁海跟着一个叫韦水根的糕饼师傅学做小月饼,技艺纯熟后,遂开办了私人作坊,越做越精,解放后化私为公,合并成杨巷供销社糕点店。改革开放后,创办夏氏葱油食品厂,规模越做越大,夏氏葱油饼如今已成无锡市名牌产品。
很遗憾,这次在杨巷,没有见到八十多高龄已经不会说话的夏锁海老人,其实,匆匆一见又如何,能走进沧桑老人的内心世界?还是能解开那道祖传秘笈?或许距离 产生美,在想象中倍添魅力。我想像这位老人几十年如一日,从清朗少年到耄耋老人,任凭世道变迁,风尘熏染,以做饼为日子,以卖饼为生计。一路走来,犹如一 个孤独的留守者,一任身边浪潮风起云涌,始终坚守着这爿作坊,乐此不疲。
而对夏氏葱油饼现在的传人夏国林来说,一切都是自然天成。一种与生俱来的灵气,一份常人难得的家传,还有一份感悟、一双灵手,都给了他。当他第一次学着父 亲揉捏起充满韧性的面团时,一个在心底萌芽的梦想,就如盛开其中的青翠的葱花,就这样开始了它绵长的情思,从他的指间绵绵溢出……像他这样子操父业,在二 十多年前中国农村大地上,比比皆是。
夏国林是一个话语不多的人,一脸淡淡的静默,偶尔的一句话,却又直入肺腑,像他手中的葱油饼一样,是要一层层慢慢品味的。再走近他,你就觉得看起来内敛的 人,实则静水深流。创建流水线车间,精选优质原料,拓展市场,是他传统与创新并蓄的见证。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创建SO商标更是他稳重朴实风格之外的一种 张扬。
徜徉在夏氏食品流水线车间,传统手工与现代流程融为一体,神秘精致与朴实庄重互显互彰,宛若进入了视觉和嗅觉上的盛宴,沁透出一种亲切华美的气息。最让我 陶醉的是烤箱里正在烘烤的那些饼。汲取日月之精华,天地之灵气的面粉,经双手揉搓捏捶后,随着温度的渐升,又将还原成六月大地上麦穗的颜色……流金溢彩, 那是混合了大地的气味和阳光的表情,让人想起田野间麦穗成长时所有的岁月,以及在岁月中积累着痛楚和快乐的农民们……这和眼前守候着出炉的操作工有何区别 呢?黝黑油亮的脸上有期盼,有感恩,有焦虑,有忧戚,最后总见嘿嘿一笑,那是金色麦穗成熟收割的瞬间,也是葱油饼新鲜出炉的刹那。
热腾腾的葱油饼,圆圆的,薄薄的,没有广式月饼的豪华精美、珠光宝气,价格惊人,却带着来自大地的质朴和清香,如小家碧玉单纯稚拙,生动可爱。你看到了, 就会忍不住轻轻咬一口,油而不腻,酥而不散,满口生香,再看表皮黄如金铂,里面酥玉似银,通体透亮,细细的青葱恰如碧螺春的嫩芽,酽酽的醇香里飘逸着它的 淡兰之气。面粉的软糯与青葱的新嫩相依相偎,猪油的肥腻与青葱的清欢彼此制约,再加祖传的秘方,于是滋味天成。苏东坡就曾以 “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来赞誉。在平常日子,寻常巷陌,总见手捧价格便宜且是绿色食品的小月饼之人,或充饥解馋,颐养性情,或挑甜选咸,满足口福,或 送亲赠友,寓意团圆,都让人觉得那么熨帖,亲切、踏实,宛若冬天的小棉袄一样贴心,温暖,不忍弃,不能弃。尤其是每逢中秋之际,厂里客流如织,厂外车流如 潮之景,宜兴城、周边县市都飘散着杨巷葱油饼的香味。
就如金华火腿,西湖龙井一样,杨巷成了葱油饼的地名商标,而“买葱油饼到杨巷,到杨巷就要到夏师傅手上去买”的说法早已成为人们的不二选择。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