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03-31 来源:紫砂之家
紫砂在宋、元时期是创始雏形期,让紫砂脱颖而出的是明清时期,紫砂陶艺丰富的造型极具表现力,而紫砂陶刻装饰赋予其文雅、高洁的无穷魅力。紫砂装饰手法多种多样,而历史最悠久且最常见的当属陶刻装饰。陶刻不单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融文学、书法、绘画、篆刻等学问为一体的“刀”的文化艺术。陶刻在商周时期的瓦陶品与秦代的陶俑、陶器上已有陶刻记载的铭文、陶工姓氏及皇帝诏文。陶器泥坯有着易于刻划之特性,故陶刻文字则早于甲骨文、金文,成为中国最早出现的刻文。原始陶器的铭现是陶刻艺术之萌芽,而紫砂器皿的产生则促进了陶刻的发展。
明代时,一代紫砂壶艺宗师时大彬。在其众多遗存的佳器上不仅有其作者名款,有时在壶底或壶身上铭刻,如:“大高执壶”刻有“江上春风,山中明月,丁丑时大彬”行书;“大彬六方壶”底款:“万历丙申年时大彬制”行书;有一把壶腹刻:“茶熟清香,有客到门可喜,时大彬做古”行书;另一大彬壶之壶身一面刻:“负来而行道、冻馁而守。”行书,而壶身另一面则刻有:“耕夫携童子”的人物画面。至此开创书法与绘画艺术巧妙与壶艺结合之先例。
清代中期紫砂与文人墨客相交流.开启文人人壶之风的名人代表:陈曼生(1768~1822年)名鸿寿,字子恭,号曼生,浙江钱塘人士,嘉庆六年(1801年)科举中拔贡,官至淮安同知。其诗文、书画皆以资胜。酷嗜摩崖碑版,行楷具法度。隶古八分书,尤简古超逸。篆刻追踪秦汉,为西冷八家之一,曼生书法、印章、词藻锈刻款式均书卷气浓厚,嘉庆十六年(1811年1时任溧阳县令时因酷爱紫砂壶艺,曾精心设计了十八种壶式.交由当时制壶名手杨彭年兄妹制壶,他对每款壶式都亲撰提铭,或自己亲刻、或由其幕友操刀镌刻。因曼生其幕友都是博学多才的书画家、金石家,以他们高深的文化艺术修养和对茶文化的深刻理解,他们所创制的“曼生壶”融造型、文学、绘画、书法、篆刻于一体,形成了独特的文人壶风格。如:曼生理据月缺月圆的天文景观设计的“却月壶”,其壶身刻以“月满则亏,置之座右。以我为规”:“瓦当壶”上刻“不求其全,乃能延年,饮之甘泉”:“井栏壶”上则刻有“井养不穷,是以知汲古之功”。这些铭题切壶、切水、切茶.乃文人之睿智和巧思在壶艺中一览无遗。自曼生之后,梅调鼎(1839~1906年),字友竹,号赧翁,善书法,他的“汉铎壶”铭刻:“汉铎,以汉养铎,为今之壶,土既代金,茶当呼荼。赧嗡”;“秦权壶”铭刻:“载船春茗桃源卖,自有人家带秤来。”既切茶又切形,实是文人道丽淳质、高雅、妙思之佳作。清代末期,宜兴紫砂陶刻Et趋成熟,不乏更多著名书画家,黄慎、吴昌硕、吴大潋、任伯年、于佑仁、蔡元培、江寒汀、吴湖帆等等,或撰文、或铭题、或直接陶刻(书法或绘画),文人与名士介入紫砂镌刻,使紫砂壶艺极富高雅绝伦之文人艺术魅力,从此陶刻逐渐形成了专业化,形成了书画陶刻与紫砂工艺浑为一体的艺术风格。
当时也有不少制壶艺人曾在书法方面下过功夫。并在自制的壶体上镌刻,有的制壶艺人和商人纷纷聘请书画、雕刻名家参与陶刻,如陈懋生、陈研卿、沈瑞田、卢兰芳等等专门从事紫砂书画陶刻装饰,其装饰风格笔法老练、极具风雅。在紫砂近代史上有师从卢兰芳、器成自立的陶刻一代宗师任淦庭先生(1889~1968年),原名缶硕,字大聋、漱石,因左手也能书画,自称为左腕道人、左名。其陶刻题材广泛,形式多样,以山水、花鸟、人物、博古图案为主,尤以梅、兰、竹、菊为胜。书法乃有正、草、隶、篆、钟鼎、甲骨文等多种书体。因幼年时为左撇子,写字画画均用左手,后因吴汉文要求下苦练右手,竟练成双手能书画雕刻之“绝技”,任老先生与书画名流积极合作,诗词书画左右手刻去皆自成章法。刀法精妙且丰富,充分展现了他的艺术功力和造诣。作品“渔舟听莺”、“腊梅喜鹊”以生动的画面、新颖的创意被南京博物院收藏。
紫砂优异的材质性能、古朴淳厚的造型、器物上的陶刻装饰,更使得紫砂不仅是泡茶的壶,更像是一卷书、一幅文人画,壶艺与文人的交流将中华诗、书、画、篆刻等多元文化艺术揽人怀中,所以说紫砂是在文人手上成长的。紫砂壶艺的文化含量及诗画般的文人意境,让紫砂艺术品雅登文人艺术殿堂。极具文化艺术品位的内涵,使紫砂茗品更具有传世留存的鉴赏价值。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