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03-27 来源:紫砂之家
在中国传统文化领域盛开着两朵艳丽的奇葩:雅文化与俗文化。紫砂文化对中国传统的雅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从明代中期开始,江南文人的精神寄托主要就两件东西——香炉和紫砂壶,二者的共同点在于高雅的造型, 这是中国士大夫文化式微之际发出来的一股清流, 这股清流一直源源不断地流传在民间, 现今紫砂艺术对雅文化的传播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紫砂文化高雅的文人气质
紫砂天生丽质,“泥性”独到,遗韵千古而常在、常新,自有其赖以立身入时的根本所在。这个根本或曰常性, 可用“润”(气息润活)、“雅”(情调雅致)、“宜”(品性宜人)三字概括,可谓泥中之玉,不可多得也不可滥用。所以紫砂的血脉是传统的、东方的,质地古朴纯厚、不媚不俗, 与文人高雅的气质十分相近。奥玄宝在《名壶图录》中这样评价茶壶,说它们是:“温润如君子,豪迈如丈夫,风流如词客,丽娴如佳人,葆光如隐士,潇洒如少年,短小如侏儒,朴讷如仁人,飘逸如仙子,廉洁如高士,脱俗如衲子。”如此清新自然的文人气质,又怎能不惹人喜爱呢? 难怪在《砂壶图考》曾记郑板桥也自制一壶,亲笔刻诗“嘴尖肚大耳偏高,才免饥寒便自豪。量小不堪容大物,两三寸水起波涛”。它的内在高雅气质尚且如此,外形构造之独特更是让人爱不释手了。如清代中期邵景南的“朱泥莲子壶”,壶身款:“是谁人似玉,小折树间花。”泥色醇和尔雅、神秘迷人,如荷花池间玉立、若冬梅雪中含苞,卓尔不群,风韵令爱壶人神醉。如果壶器泡养日久,则温润而富深度、层次的变化,美不胜收,极其符合中国文人内敛的儒雅气质。
2 紫砂文化符合雅文化的审美理想
雅文化的审美理想很复杂,但从美的本质来说,古希腊人认为美就在物体的形式,具体地说,只在整体与各部分的比例配合上,如平衡、对称、变化、整齐之类,因而古希腊人说“和谐”多于说“美”。因此在制作紫砂茗壶时, 要善于运用对立传统规律来处理紫砂壶造型的各种比例关系及形式变化, 才能使紫砂壶达到既实用又美观的要求, 显然紫砂壶器的线条美和世界的审美理想是相互通融的。作为中国传统工艺的紫砂壶本身根植在中国的文化土壤中,又加上历代深谙中国审美特征的文人积极参与, 因而它的造型艺术是无法摆脱中国传统美学影响的。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意即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应该志向于道、立足于德、归依于仁,游憩于艺术园圃之中,最终通过艺术和审美,使精神进入自由境界。这样的审美倾向在紫砂壶的造型设计中都或多或少有所体现, 比如清代嘉庆年间制壶大家邵大亨的“八卦束竹壶”, 胎泥材质细腻,呈紫褐色,紫润可爱。此壶以“束竹”作为造型的设计极富中国传统文化韵味,造型如流畅写意,淙淙自如,符合规则,别出心裁,心手合一的制作技艺达到“沉而不凝、逸而不浮、复而不杂、稳而不飘”之至高境地。“竹”代表了文人坚贞操守、潇洒飘逸的君子风度。以竹入壶,宜竹、宜壶、宜人,壶人合一,壶竹合一,人竹合一,心境神态与容姿肌理合一,真正达到了形意融合的理想境界。所以,历代优秀的紫砂壶作品大多是实用性极佳而又充分体现造型美的一般规律且能表现我国传统审美情趣的, 这样的作品能让欣赏者产生心物合一的满足和审美的愉悦。
3 紫砂文化对雅文化传播的意义
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国内日渐流失, 越来越开放的中国如何在吸收国外文化理念不断创新的同时,发扬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人文素养也成为中国文化发展中的机遇和挑战。当今紫砂文化发展的思路就是要反常规、敢创新,但也要有深厚的文化基础与人文素养。21 世纪文化产业意味着要面对很多未知的空间, 但恰恰在这些未知里充满着紫砂文化无限的机遇与可能,也充满着奇迹。在探索的道路上,致力于出品“高雅、纯正、后古典”的紫砂艺术作品来影响国人产生高雅的审美情趣,传递出追求的“朴素、典雅、柔美”的文化艺术境界。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