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01-14 来源:紫砂之家
紫砂陶艺依恃其陶土优异的物理特性,再加上历代艺师的慧心巧手、辛勤创作,终能幻化出千姿百态、变化多采的各式器形来。面对琳琅满目的形制,我们约略可将其分为圆器、方器、塑器及筋纹器四大类(亦可分为几何形体、自然形体及筋纹形体三大类)。圆器、方器均涵盖于几何形体的范畴中,基本上是由圆柱体、圆球体、长方体、立方体及其它几何形体所结筋纹器从造型的角度而言,是将壶体的俯视面划分为若干等分。一般是以“钮”为中心点向四方放射而出,利用各式的线条将规律流畅的筋纹整合成为一套精准严密的整体结构,所以其造型规则便要求“上下印对,身盖齐同,分割精确,纹理清晰,深浅自如”。有些器形甚至要求其口、盖、流、的、把均须制成筋纹形,期使全器统一,纹理相称。要达到这样的要求,当然要对于块面的分割比例作高度严密的计算,并且在施艺过程中不可有所差池,否则壶盖便不能达到“通转”的目的。所谓“通转”,即是将盖与身随意旋转罝换,均要能面面俱到,准缝严谨,而且通体协调,气势连贯。由于这个要求需要相当扎实的基本功为基础,且要耗费相当时间才能完成,所以近代有部分陶人便采用“挡坯成型”的制作方式,例如民国2、30年代上海仿制紫砂器的古董商贾,便曾提供机械制成的金属印模给仿古陶手,以提高质量。
若是就审美角度来看,由于筋纹器渊源于自然界的瓜棱、菊瓣,所以其意象当与原创相暗和呼应。在视觉美感方面,除了像其它壶形般,以侧面为主视外,更可由上方俯视鸟瞰,欣赏其辐射线条结构出的脉络张力以及线面的转折过渡。此外,筋纹器通体凹凸起伏,规律有序,在光影映射下,明暗的律动更显得委婉曲折,表情丰富,这是其它器形所不及的。构而成。塑器是以大自然为师法对像,将世间万物的形态经过简化或夸张后捏塑成器。至于筋纹器则是由瓜棱、花瓣甚至行云流水等自然界常见的物事提炼而出的一种形制。
上述的分类其实并不足以涵括全部的紫砂器造型,仍有相当多的陶作是兼具两种甚至三种器形的,例如邵大亨的名作“八卦龙头一捆竹”及陈鸣远的“南瓜壶”,均是自然形与筋纹形两者兼备。诚如《阳羡名陶录》所言:“方非一式,圆不一相”,紫砂艺人的创思空间实是无远弗届的。
就现有文献数据显示,筋纹器的造型虽然略晚于塑器(供春的树樱壶,约当明正德年间),却也在万历年间(西元1573至1619年)便出现了。据清季吴骞的《阳羡名陶录》所载:“董翰,号后溪,始造菱花式,已殚工巧。”菱花式壶是以自然植物的花卉图案辅以筋纹而成,照推断,在筋纹器“已殚工巧”之前,想必会有一段蕴育期。筋纹器的滥觞有可能是受到唐代铜镜纹饰或前朝陶瓷碗盘口沿样式的影响,而在1976年,丁蜀镇羊角山出土的北宋中期古龙窑中的六方高颈壶,亦很有可能成为筋纹器发展的过渡基础。无论如何,筋纹器确已在紫砂器的草创期(约公元1500至1570年)蔚为风潮,后来并成为此一时期的创作主流,影响后世相当深远。
另有一类筋纹器形是在口盖部分作成圆形,壶身仍作筋纹或云水纹理,例如许龙文创制的“风卷葵壶”及邵大亨的“鱼化龙壶”均属此类。这类筋纹器局部省略了线面分割的定律,佐以塑器的自由色彩,所以在感受上,呈现出有节有序、有放有收的个性,相当具有特色。
正因筋纹器的技术性颇高,且瑕疵不易掩饰(如口盖能否通转,一试即知),所以对于艺术性的要求,自然提高不少。如何统合技术面与艺术面,制作出纹理清晰、气韵流畅的筋纹佳器,便是对紫砂艺人的一大挑战。历代陶手中,擅长此道者,不乏其人,如董翰的“菱花式壶”,时大彬的“十八瓣菊蕾壶”,此外,李仲芳、徐友泉、沈子澈等人均素享盛名。晚清的邵大亨制作“八卦龙头一捆竹”技艺精湛,构思深邃,展现其过人的文学素养,另一佳作“鱼化龙壶”则气势浑成,鱼跃龙腾,令人动容。邵大亨壮年死于乱世,否则当另创佳器,遗泽后世。民初艺人王寅春亦是筋纹器形的一时之选,他习艺近三十年后,于1935年应聘到上海仿制紫砂古董,临摹过许多历代精品,自此眼界大开,制作了不少精良的方器及筋纹器,如“六方菱花壶”、“梅花周盘壶”、“圆条壶”等,无不口盖准缝严密,线条纹理清晰,造型雍雅大方,充分体现出秩序精准之美。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