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01-06 来源:紫砂之家
由农业、手工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的现代潮流覆盖了整个二十世纪的中国。现代社会的高科技飞速发展,以致产生从意识形态和思维方式的变革,它们改变了我们的文学、艺术和其他各种人文科学的面貌。在这场波澜壮阔的文艺变革之中,中国的传统陶艺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严峻的挑战……中国传统陶艺术式样已越来越难以满足现代日趋复杂、多样的情感结构。在蓬勃发展的现代艺术带动下,中国现代陶艺的产生、发展就成为必然;经过二十几年的艰难发展,在中国已经蔚然形成一种极富表现力的现代艺术形式。
现代陶艺是伴随着现代艺术运动兴起而产生的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它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陶瓷艺术的延续和伸展,它已经发生了质的转变,更多的是反映当下社会人性和历史。因此现代陶艺与传统陶艺在各个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现代陶艺有着鲜明的现代艺术特征,与传统陶瓷艺术相比,它更重视作者的创作个性、审美认知和思想观念,具有更多的现代文化的精神内涵,现代陶艺无论从形态还是到观念都与传统陶艺有着很大的区别。
一、对陶瓷材质的认知
陶瓷的材质有粗细、色泽之分。感受陶瓷的意境,是一个仁者见仁的问题,纵观千年的陶瓷文化,传达的还是以唯美的精神追求为主。
陶艺创作的基本材料是粘土。在古代我们的先民把制陶称为“埏土”、“搏埴”。远在一万多年前,中国先民在从事渔猎、农业生产活动的同时,不但开始了最原始的建筑活动,并且在偶然中发现火的威力可以改变泥土的性质。并在改造大自然的长期劳动实践中,开始制造和使用成为中国古文化之一的艺术创造物一一陶器,并揭开了人类发展史上的“新石器时代”。它帮助人们逐渐摆脱了野蛮生活,向文明社会迈进。先民们通过长时间制陶经验的积累,虽然对泥性的掌握已经是得心应手,但他们仅把制陶视为一种生存技能,因此他们把泥土也单纯视作一种材料,只是用来制作各种生活器皿、祭祀用品的原料,更多的是在进行一种重复性的劳作,而缺失对泥土材质本身进行深度挖掘。
当现代艺术观念进入中国后,中国人对艺术的认知和追求也发生了改变,陶瓷的材质特性也进一步被挖掘。特别是在对待黏土的态度上,现代陶艺家较之传统陶瓷匠人对黏土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认为黏土是现代陶艺创作的物质载体,创作需借助它实现创作者的理想、个性、情感、心理、意识和审美价值,因此陶艺家十分重视材料的选择和运用。并在实践中充分展现黏土的自然特质:泥土因产地和质地的差异,使作品产生不同的肌理、风格,它给陶艺家的创作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表现语言……如高岭土与黄粘土、山土与田泥、紫砂泥在粗细、色质都有区别;而且通常粗质有色泥料富有生命的粗犷和率直,细白的泥料则显得温柔、轻透。
二、对创作形式的追求
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在实践中掌握制陶的经验。但传统陶瓷艺术在工艺上一直以追求实用性、装饰性、工整性、规则性为终极目标。因而在形式上容易给现代人单调、呆板的感觉。传统陶瓷种类庞大,有日用器皿、祭祀明器等,具体的可分盘、瓶、罐、碗、壶、动物、人物等等,但器物无论造型上如何变化,从功能上看,主要还是追求实用性。考古材料研究表明,人类早期的陶瓷造型都是人类在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过程中产生的:先前可能是利用自然物体略加改造就作为器物使用,尔后就摹拟形象造型;因而传统陶瓷造型多数是摹拟当时某些植物形态成型,少数摹拟动物、人物和器物成型;再以后,就在原有器皿造型的基础上,按照生活和生产的需要,逐渐摆脱自然形象或参照自然物体的部分形象,加以改进和再创造,使之更实用、美观。如:传统的鸡头壶、冬瓜瓶、柳叶瓶、芭蕉瓶等等,以用来美化人的生活,并带来美的享受,并成为当时社会的审美典范。
诚如陶艺家孟庆祝所言“中国的陶瓷艺术如同西方绘画经历了一个真正完整的古典主义阶段,各种工艺、材料及传统的审美理念都走上了各自的封顶”,但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即便传统陶瓷艺术有着辉煌的远久,但那毕竟已经成为过去,留给我们的只是历史的痕迹。随着社会生产、工艺技术、物质文化生活的发展,传统的审美趣味已经不再适应大多数现代人,因此必然会产生一种新的形式取代它。
现代陶艺是现代社会和现代文明发展的产物,是现代主义运动的产物,它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心理需求。现代陶艺在形式追求方面较之传统陶瓷更为丰富多彩,相应的也就要求创造者尽可能地去发掘和发挥,不拘一格、不求一致,尽其所能地表现其形式美。
三、对个性追求的态度
在漫长的中国文明进程中,传统陶瓷曾经是中国古代历史的光荣,在世界上陶瓷象征了中国。然而,由于中国传统陶瓷艺术成就过于深远博大;传统技艺过于隐私,同时又缺乏研究改良;中国的古代陶瓷衰微落后了。反观国外先进国家当年向我们学习,而后研究开发,并迎头赶上且居于领导地位。
现代陶艺主张创作自由、个性发挥,可充分展示个性,是对人性的解放。现代陶艺家追求的不再是表面的形式趣味,而是与自己心灵、情感相对应的语言形态。如:法国著名陶艺、雕塑家杰克、考夫曼,常选择外表平庸、呆板却浓缩入人类历史和自然的沧桑变幻的砖为基本母语来创作,以砖引导行为,表达现实的感情。他的情感在砖坚固的外表和墙的脆弱外型之间的延展,在相错和相叠的砖之间逐渐扩大。而来自西班牙的陶艺家克劳迪、卡萨诺瓦斯认为:“每一件艺术品就事一种能够唤起人们纯粹的理性思考的形式,一种令人沉思冥想的缘由,一种能够启迪人的灵魂的力量”,他的作品给人一种回归艺术之源的理想,让人们感觉到自然的力量和时间的意志。他独特的语言符号,无一不体现出泥土的质朴和温和的本质。他用一种含而不露而又充满浪漫色彩的特质和仁爱之心,使其作品成为不同社会现实的不同层面得以相互交流的载体和对话的桥梁。现代陶艺家们在陶艺制作过程中把精神与语言统一起来,从精神上出发寻求语言的自然表现,使作品产生了富有文化内涵和个性特征。
四、对审美追求的理解
抽象的审美构成原理注重的是观赏者个体的心路感受,通过欣赏找到曾经有过的体验。在“美”的欣赏上并无权威,创作者与观赏者都可以在作品中找到某种想象与感受,这与主、客欣赏者的经历、爱好、修养是密不可分的。总之这是一个多元的时代,价值的取向各有不同,但追求“真与美”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精神追求与文化时尚,也就会产生相应的审美观念。唐宋以前的追求宁静、富贵、华丽及理想主义的审美趣味,产生了“以玉为本”和“崇尚自然”的审美取向,陆龟蒙的“姿如圭壁、色拟烟岚”更直言不讳的道出了“以玉为本”的审美意识。在他们眼中,瓷器只有达到了玉一样的色泽和质地,才算达到了最高艺术境界。崇尚自然,是以自然界中各种事物为创作蓝本。如:宋代“斗茶之风”使得一些上层阶级的茶碗极为精美。宋元以后,在特定的历史社会环境下,对人生哲理的深悟与思辨、培养精深雅致的人格品位成为当时文人的广泛行为时尚。同时审美情趣受到西亚文化影响,喜欢色彩浓烈,花纹繁缛、纹饰精细的物品。如:青花、釉里红就在当时十分盛行。然而这种追求手工技巧与陶瓷的极度精致,而缺失材料自身的艺术特征,在某种程度上说也是导致陶瓷艺术衰退的重要原因。
现代陶艺,作为现代艺术运动背景下产生的艺术形式,它吸收了现代绘画、雕塑的造型语言和表现手段,同时又保留和充分发挥了陶瓷工艺特有的形式美感,它直接取材于泥土,经水的洗礼,火的熔炼而成型,具有回归自然的天然属性;在陶艺作品的创作过程中,艺术家的创造性和陶土、釉料乃至烧制工艺的偶然性、随机性效果,构成了它特有的古朴、自然而丰富多彩的艺术审美特征。而当今社会是处在科技、信息高度发达的时期,人们的精神心态审美观念无论与宋元以前,还是和明清以后相比都有着根本性的差异。
随着现代人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更多的是关注视觉形象的张力、冲击力、色彩感、形式感、装饰感、节奏感;对具有欣赏性、观赏性、消遣性,以及新奇、轻松、唯美的事物的需求在逐渐增强,向着观念的多元化,审美视角的多向性发展。崇尚简约、多变、求新以及对生存环境的关注成为当今时代重要的审美时尚。现代陶艺刚好与当今的审美观念和时尚相适应,与现代人的观念、追求相吻合。如:吕品昌作品《混沌的失知》追求力度感,神奇结构和颖异空间的装置样式,寻求物化审美主体经验和情感,具有很强的时代感。所以在审美追求方面现代陶艺与传统陶艺也存在着越来越大的差异,现代陶艺已走进纯艺术领域。
时至今日,现代陶艺与传统陶艺相比已是面目全非,相去很远。现代陶艺拓宽了艺术创造领域,也使艺术流派和造型手段丰富多彩,同时使艺术形式大大丰富起来。我们不仅要创造时代的艺术,更要创造时代的观众。而现代陶艺作为现代社会经济、文化的一部分,它一方面依赖社会整体的发展与进步,亦有着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中国现代陶艺家的任务是多方面的:既要突破传统陶瓷固有形式的拘泥;更要有广阔的视野,具备参与国际现代陶艺交流的意识,确立中国现代陶艺的品格;推动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以再现中国陶瓷文化的辉煌。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