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拍卖

  • 投资收藏 增值首选
紫砂之家 >> 紫砂拍卖 >> >> 新闻详情

名家访谈 | 筋瓤器到底能做到哪种极致?“筋瓤圣手”沈建强的“紫砂梦”

时间:2023-03-28 来源:网络

沈建强
江苏省陶瓷艺术大师(2016年 第二届)
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2016年 第六届)
正高级工艺美术师
正高级乡村振兴技艺师
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会员
江苏省陶瓷艺术委员会会员
江苏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
中国花盆专业委员会会员
江南大学二聘客座教授


经历过生死的人,是不是能更懂得生命?

是不是有了“这都是命”觉悟的人,都会更拼命?

筋瓤货,紫砂器中受限最多变化最少的一种造型分类,沈建强却做出了“藏筋瓤,找建强”的招牌,更做出了的“筋瓤圣手”的称号。沈建强的筋瓤器,有着自己独特的“生命”。

筋瓤器的“生命”?那是一种怎样的存在呢?或许它源于沈建强从小开始的“上天安排的活法”——

也可以说,那本就是一个苦痛的年代。


最黑暗的六年


1975年,已经帮母亲做紫砂壶配件七年多的沈建强高中毕业了。当回想起这七年来,平均每天敲60块泥片、20条泥条,周末还有敲120个壶盖,捻120粒的子(壶钮),沈建强都有种很复杂的情绪。刚开始拍泥片是开心的,是自豪的,是很有成就感的,尤其这种成就还是从哥哥手里抢到的。可是当拍泥片成为每天必须的工作后,因为数量的要求,他必须抓紧时间写作业,再抓紧时间敲泥片。慢慢的,这种“啪啪啪”的拍泥声变得没那么悦耳了,反而变成了一种繁重的重复,变成了一种放学后的额外作业,变成了每日每夜无尽头的负担。


图片


所以高中毕业后,为了摆脱“没天没夜做紫砂壶的苦恼”,沈建强选择了回乡务农,心存着美好的梦想去“改造地球”。然而,却遇到了“最黑暗的六年”。


那个时代的务农,是集体劳作,是由生产队的统一安排。人少田多的生产队,百分之百的双季稻,尤其“双抢”期间——时隔多年,沈建强一想起,还是会感叹“回乡劳动,是我人生中第一个暗无天日的阶段”——该怎么形容这种“暗无天日”呢?


早上五点起,晚上零点睡。——似乎这只是时间上的严苛,应该可以勉强承受。每天定时吃饭,半小时时间,吃完饭继续干。——虽然时间紧了点,但为了抢收稻子,拼了。


可是,在这半小时的吃饭时间里,需要自己从田头奔到住处,孤身一人的沈建强需要自己煮饭。往往是饭还没熟,时间已经快到了。那个年代的生产劳动,怎么容得你拖延偷懒。所以,只好盛出夹生饭,一口一口地硬吞。没菜,怎么办,母亲给做好的,一个星期分量的黄豆酱带过来。江南的潮湿天,往往让黄豆酱刚吃两天就会在上面长出绿色的霉菌。一口夹生饭,一口绿毛下面尚好的黄豆酱。囫囵吞完,赶紧再奔向田间。


一个人的时候,有些小事情都变得很严重。


除了吃饭,还有洗衣服。每天高强度的劳动,晚上十二点回到小屋内,一头栽到床上,那还有力气去做口晚饭吃,更别谈什么洗衣服了。所以第二天早上的时候,还是穿着那身脏衣服,火急火燎地去重复繁重的劳动。一件衣服,就这样“今天穿了明天穿,明天穿了后天穿”,不久之后,公社同组的人,都开始指着他说:“沈建强身上发臭了。”

就这样, 六年……


做个臭头子还不如做个香头子


多亏了改革开放!

多亏了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

多亏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一个国家的大改革,具象到个人的时候,影响的深远是谁都想不到的。


改制后,可以自己安排时间来管理自家的稻田,不需要那么起早贪黑吃苦辛劳;杂交水稻一年一季,产量却远超双季稻,节约了一季的时间,却大大增加了收获。生活渐渐宽裕起来,时间也宽裕起来。于是,沈建强进入了人生的另一个阶段。

因为做事刻苦的印象,沈建强被推荐进了乡采石厂工作。


相比其他人,能去乡采石矿工作,是一件比较有面子的事。然而自古以来,跟“矿场”搭上边的底层工作,都跟离不开“辛苦”二字,更有“危险”一词时刻潜伏在身边。高空作业,露天生产,炸石采石,日以继日。直到那一天,早晨的太阳晒化了坡上的冰,冰化后解封了已经被炸松的土,一二百斤的土就那么忽然滑下,直砸到沈建强的腰上,把他砸倒在地。


似乎没感到多痛,但眼前发黑,金星乱飞。凭经验,沈建强知道,被撞伤砸伤后不能躺那不动,不然淤血会造成更大的伤害。忍着痛,沈建强靠着旁边的墙,一点一点慢慢起身。还好有工友看到,赶紧过来帮忙,两个工友搀着他开始走。走路活动可以通血脉,及时化掉淤血。就那么一直走,坚持走。


人的思维的转变往往很突然,你不知道在什么时候会忽然去回想自己的过往,会决定出怎么样的未来计划。


就在这段化解淤血的行走中,沈建强想了很多。想起了从小写完作业后抓紧时间敲的泥片,想起了务农时的夹生饭和“沈建强身上发臭了”,想起了这么多年的苦和黑暗,想到了“命”,想到了之前在矿场的随波逐流和万事不服人。


似乎是忽然顿悟了,他忽然有了这样一个想法:“既然上天安排我这么活,那么我做个臭头子还不如做个香头子,做个臭头子死了一无是处,做个积极分子就算死了还会有人夸。”他下了决心,“每天都面临着可能会死,死都不怕了,还有什么不怕的!”


有句话说:“如果你改变不了环境,那你就改变自己。”这大概可以概括当时沈建强的想法。从此以后,上班积极,工作刻苦,变得不怕“死”。但他的不怕死并不是莽撞地求死,而是变得更加敢于承担责任。比如矿山的安全问题。开矿需要用炸药,用炸药就有危险,在这方面,沈建强主动去做安全排查,点炮之后也是最后一个钻进安全洞。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对矿山安全排查的努力和经验得到了赏识,于是跳出了普通工人的行列,专门从事安全事务。也是从此以后,他的人生跳出了“黑暗”,开始朝越来越好,越来越光明的方向发展。


然而,在经过务农、矿工、安全管理、鞋厂厂长等一系列的社会历程后,沈建强又重新全工全职地坐回泥凳前。他也坦言:“是为了赚钱。”


工作的这几年,做壶的手艺虽然没拉下,但那些手艺毕竟还是平常的壶工水平,怎样才能提高技术,做更好的壶,赚更多的钱呢?这是沈建强考虑的问题。


那次受伤后行走时转变的想法,似乎一直在影响着沈建强,甚至这影响越来越深刻。


“做个臭头子不如做个香头子。”


放下国家的铁饭碗,专做紫砂壶,总要做出点名堂出来。做壶,就要做技术要求高的,难度系数大的。本着这个理念,沈建强选择了紫砂筋瓤器。去征求朋友意见,有鼓励帮助的,也有嘲笑讽刺的,但下定了决心的沈建强,选择一往无前。原因很简单,“一本书打开,没有几把筋瓤壶。”他说的是,整个紫砂历史上,留下名号和样式的所有紫砂壶中,筋瓤器寥寥无几。


工虽精而艺不足


第一把自己创新设计的筋瓤器叫“百合壶”,是乡下常用的灯给的灵感。当时是进了上元村的一个紫砂厂,厂长张一成,现在沈建强提起来都很尊敬,“到现在都很感激他,他是我的荣誉师父。”


图片


百合壶是一把模型壶。现在很多人一提起模型、模具就好像有血海深仇一般,坚决排斥,但其实,这也是一种成型方法。而且,模型的制作,有时需要更多的心血,尤其是对自己要求极高的沈建强。为了这个百合壶,模型就要镗十二个小时。早上六点去,晚上六点回来,只做一个壶身的模型。因为模型是有接缝的,怎么才能做到没有接缝?百合壶是一个嵌盖,怎样做到天衣无缝?经过反复的调制,和满腔热血地精益求精,那把百合壶成了沈建强现在一提起仍无比自豪的作品。拿给厂长看,张厂长很意外,更惊喜。


自我挑战,自我加压,“感觉有得做就不放手,感觉不满意就不放手”,沈建强凭着这种“做个香头子,死后有人夸”的念头,把筋瓤器做到了自己满意,做到了同行认可,做到了壶友追捧。


图片

沈建强作品多次获奖


台商李木田赞:“砂龙(陶艺厂)沈建强最勤奋。”

但任何人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虽然个人的积极进取和努力刻苦会让你更快一步,但时间的沉淀和经验的积累在做壶上是急不来的。

紫砂鉴定专家、方器天王潘持平大师看了沈建强的作品,给了一个中肯的评价:“工虽精而艺不足。”

既然“艺”不足,那就学“艺”。

这个时候,“荣誉师父”张一成给了极大的帮助,当然,也有严苛的要求。张厂长将大师的作品拿到沈建强面前,留下一句话:“不准改,一定要像。”这是在教他临摹。就像练书法,学绘画,要想学得好,临摹是一个必经的阶段。临摹,不仅要临摹大师的形,最重要的是能体悟并临摹出大师的“意”。

就这样,沈建强进步很快。如果说之前的沈建强只是一个对自己有要求的制壶工匠,那么经过临摹的洗礼换来对“意韵”的体悟后,沈建强得以窥入“艺术”的殿堂。

1995年沈建强考上工艺美术师后开始总结紫砂筋瓤器的历史,从起点到终点,结合自己的经历和理解,写成论文《筋瓤壶种类》《筋瓤壶的制作》在省刊《江苏陶瓷》上发表。省大师汤鸣皋说:“这才是真正研究茶壶的人。”并帮沈建强做了校勘订正。

艺术品向来都是表达思想的。这时候的沈建强也不例外,他喜欢鲁迅的讽刺文学手段,便把这种讽刺做进了紫砂壶。作品《对号入座》表达来了他的观点:艺术家的成就是子孙后代定位的,在世不要吹牛,讽刺那些自吹自擂的人。正所谓,千秋功过,留与后人评说。


摸到筋瓤器的顶了


沈建强说他在做筋瓤器的这些年里,遇到过四个大关口:第一是做《合菊》时;第二是《三丁合菊》;第三是《飘菊》;第四,则是《英雄壶》。


图片

【三丁合菊】 沈建强代表作品


因为当一个人有了名气之后,他的壶就会有很多人来仿。沈建强讲了一个故事,关于仿他的壶的故事。当时丁山做壶主要是卖给台湾人,沈建强也不例外。台湾人来拿壶,对他的壶很是赞赏,但奇怪的是,每次出了新款,他们都是只买两把去,然后不再要货。这就奇怪了,既然觉得好卖为什么会没有后续订单了呢?沈建强忍不住去了解了情况,了解之后才发现,被坑了!怎么坑的呢?原来买的两把壶,一把拿回去做展示推广,一把则留在丁山找些没名的壶工来仿。那些壶工仿的壶质量自然是比不上沈建强的,可好在价格便宜啊。于是,“沈建强”的名声越来越响,但他的壶却卖出去的很少,少到甚至有一年要急等着卖壶来换钱过年。


对于这种情况,沈建强不甘,但又没办法。不能去跟他们打价格战,因为自己的每把壶都很精益求精,都追求尽可能的“完美”,所花费的功夫和时间也比他们多很多倍。可是照此下去,空做“积极分子”,但吃不饱饭怎么办?而且还有一家子来养活。怎么办?


苦思冥想后,沈建强解决的办法出来了——你们要低质量地仿,那我就做你们仿不出的壶。


图片

【飘菊】 沈建强代表作品


《飘菊》就是因这个理念而诞生的,沈建强看到被风吹过的菊花,飘逸而难测。没错,这把壶很难仿,但难的不仅仅是那些仿工的人,还有沈建强自己。因为整把壶的筋瓤都是旋转的,而筋瓤器的最大特征是完美对称。所以每个筋瓤的宽窄、旋转角度都要相同,这还不是最难的。更难的是壶盖与壶身,既要延续壶身的旋转筋瓤,又要与壶身严丝合缝,不管壶盖怎样旋转……


沈建强还是成功了。


当他准备挑战制作“紫砂筋瓤史上最后一把”的《龙头一捆竹》时,张一成说:“你如果做了龙头一捆竹,那以后还有什么筋瓤器值得你做呢?你已经做到顶了!”然而听到这句话后,沈建强并没有望而却步,而是眼前一亮,不但把龙头一捆竹做了出来,还加了难度,进行了改革——把本来可以旋转的口盖衔接处,做成了齿轮状,对应壶身的64根竹子。

做完《龙头一捆竹》,沈建强很兴奋,感觉:“摸到筋瓤器的顶了。”


当然,要做“香头子”,不能满足于追上前人,更要超过前人。恰好,央视大型电视连续剧《水浒传》的播放,点燃了沈建强胸中的英雄之火,也催发了《英雄壶》的诞生。


【大英雄壶】沈建强代表作品


英雄壶108瓤,远超“一捆竹”。筋瓤器的特点,瓤多一片,壶难一分。为了这个108瓤的筋瓤器,沈建强用了两年半的时间。期间,面对这件创紫砂筋纹器单壶瓤数最多的作品,在难度大、容量大、技术不成熟、烧制条件落后的背景下,面对次品率达到90%的结果,沈建强曾一度感到情绪低落,低落到感觉全世界都在跟他做对。然而,不知是深埋心中的那份信念,还是失败多次后存留的一丝不甘心,虽然已经是借钱过日子,沈建强还是坚持去一遍遍地做。废坯堆了半间屋,但沈建强对英雄壶的掌握越来越熟练,更在许多同行大师和知名人士的帮助和提点下,沈建强终于完成了英雄壶的制作,并保证了足够的成品率。


历经风雨,终见彩虹。


顾景舟大师的胞弟顾陆舟为他题词“筋瓤英雄”;当代国大师鲍志强题“筋瓤世家”;国家级陶瓷艺术大师吴鸣赞誉“沈筋瓤”。从此之后,“藏筋瓤,找建强”这句话在业内广为流传。杨琴芳大师更是不吝赞美,赞沈建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江苏省陶瓷行业协会史俊堂会长在2001年中国宜兴国际陶瓷艺术研讨会上看到参展的“英雄壶”的首次成功作品时说:“东西是好,就是嘴有点斜,这个人做筋瓤做痴了。”


“做痴了”的沈建强认真研究有点斜的原因,竟是由于制壶时仿泥坯太干时喷水的方向原因,真是细节决定成败。

创新好比一场赌博,有时是残酷的,有时是辉煌的。辉煌来自于勇气、知识、技术、经验和修养的沉淀。长期的制壶经历和对筋瓤器的痴迷,让沈建强的境界和思维开阔很多。他将自己的经验和认知写成了多本著作,《全手工紫砂壶制作》《手工紫砂基础及创新实践》《紫砂制作之“泥性”》等,浅显易懂、图文并茂地把紫砂技术分享给大家。

他说,他有一个“紫砂梦”,他想用紫砂传播更多的中国文化。他总结并尝试过多种文化与紫砂的融合,如几何美学,如中国经典文学,如运动与人体,如宇宙天体,如动物植物等等。目前,他在研究紫砂与妈祖,希望他能再次成功。

紫砂壶很小,却又很大;紫砂壶是把喝茶的壶,也是件珍藏的艺术;是普普通通一团土,也是制壶人与玩壶人沟通的一方天地。


心有多大,紫砂就有多开阔。制壶如此,玩壶亦如此。


最后总结为一句话:藏筋瓤,找建强。



精品推荐 更多>>

合作伙伴:中国紫砂协会 江苏省陶瓷行业协会 宜兴紫砂壶艺术研究所
艺术顾问:顾绍培 吕尧臣 毛国强 季益顺 徐安碧 徐汉棠 吕俊杰 李昌鸿 徐秀棠 潘持平 何道洪 周桂珍 鲍志强 曹亚麟 吴鸣 华健 葛军 陈国良 曹婉芬
法律支持:上海市汇业律师事务所

紫砂之家APP: 应用权限 隐私声明 开发者:上海紫砂实业有限公司 站点地图 名家大师

紫砂之家APP
微信小程序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