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料

  • 探求紫砂陶艺灵韵之源
紫砂之家首页 >> 紫砂泥料 >> 团泥

团泥·相关参数

简介段泥也是宜兴紫砂陶土的三大泥类之一。段泥亦称“团泥”,因黄龙山中有个小山头称之为“团山”,故“团山”所产之泥,称之为“团山泥”,简称“团泥”。

因“团”和“段”,在宜兴方言中读音相同,故“团泥”又称“段泥”。


明清及民国时期,没有“段泥”之称,团泥”旧时称“老泥。

明代周高起《阳羡茗壶系》说:“老泥,出团山,陶则白砂星星,宛若珠琲,以天青、石黄和之,成浅深古色。”“白砂星星,宛若珠琲”,则为段泥制品的显著特征。据古籍记载,段泥作品出现于明万历时期。明末清初比较少见。清嘉道时期及以后,段泥制品尤多,色枯而黝黑,《阳羡砂壶图考》通常称之为白沙和白泥制品,实则即今之段砂,白泥之粗杂者。

 
难度较易跳砂、变型、窑裂;泥胚疏鬆故成型易开裂,结合较难掌握,製壶时开口易掉砂,细部处理须高技巧与耐心。收缩比率大、成品率低、大器极难烧成。


特点颗粒结构砂感强烈,烧成后壶表质感丰富,具有滋润感。团泥矿料虽呈绿色,但烧结后会呈青色、棕色、褐色、褐棕 红色。若紫泥成分偏多,未烧时颜色偏红,烧成后颜色偏青、偏灰;若绿泥成分偏多,未烧时颜色偏黄,烧成后则颜色偏灰白。团泥制成的壶,烧成窑温约为1150℃,烧成收缩比约为13%。


冲茗特性&建议适合冲泡轻焙火系列的茶,如乌龙茶,能够展现茶的细腻香气。


“团泥”和“段泥”有何区别?

“团泥”,是以天然的本山绿泥和紫泥共生的原矿磨制而成,俗称“矿料”。颗粒结构的特征是砂感强烈,所谓“骨多肉少”,烧成后的壶表质感丰富,用后有滋润感。

“段泥”,是将开采出的紫泥矿和本山绿泥矿分别磨制,人工后天调配而成,俗称“泥料”。


团泥·新品推荐

团泥·知识有问必答

  • Q:团泥只有一种形态吗?

    最新回答时间: 2021-02-03 11:28:58

    A:

      团泥一般是以绿泥和紫泥融合共生的状态存在,也有少部分是绿泥和红泥融合而成的,红泥和紫泥融合的形态就更少了。经过不同的烧成温度,就会出现多种深浅不一的色调,如古铜、棕黄、驼灰、褐黄等等,这些都

  • Q:团泥是段泥?

    最新回答时间: 2021-02-03 11:21:49

    A:

    团泥,是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矿料融合共生而成,并不是单一品种的矿料,质性有软硬之分。

    Q:团泥是段泥?

    最新回答时间: 2021-02-03 11:19:23

    A:

    团泥,是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矿料融合共生而成,并不是单一品种的矿料,质性有软硬之分。

    评论 /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