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05-08 来源: http://www.zisha.com
“举办关于宜兴窑的学术研讨会,我认为非常有意义!”4月27日,宜兴窑古代陶瓷学术研讨会在宜落幕。前来参加研讨会的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贺云翱,在休息之余,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作品:寿桃壶
头发花白,戴着眼镜,讲话不疾不徐,举手投足之间尽显学者风范,对宜兴的古陶瓷文化侃侃而谈,这是年近六旬的贺云翱给记者的第一印象。“因为学术研究,我来宜兴已经有上百次了,几乎跑遍了这里的每个镇,经常会为在这里的新发现而欣喜不已。”说起与宜兴的缘分,贺云翱有一种如遇见老朋友般的亲切。在他眼中,宜兴是历史上著名的陶都,举办宜兴窑古代陶瓷学术研讨会很有意义。“早在上世纪70年代,南京博物院与宜兴陶瓷公司联合开展的窑址调查中,仅在丁蜀镇南山北麓,就发现汉代古窑址16处。”他说,宜兴的陶瓷生产在当时就有了较大规模,而且宜兴六朝青瓷窑有许多是直接从汉窑发展而来,有相对独立的发展脉络。
说到宜兴窑,贺云翱非常激动。“宜兴虽在陶瓷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发表过很多学术性成果,但在窑口文化体系上还缺少梳理。”他说,景德镇有景德镇窑,浙江有越窑,河北有定窑,每个地方都会将自己的陶瓷文化上升到窑口的概念。而说到宜兴,人们知道的更多是紫砂,却不知其窑口。他认为,这次能把宜兴窑的研究上升到学术层面,邀请全国各地专家一起来讨论,将有助于宜兴窑和宜兴数千年陶瓷文化在全国甚至国际上进行推广。“希望通过这次全国性的学术研讨,让宜兴窑像宜兴紫砂、茶叶一样有名,促进当代宜兴陶文化的可持续发展。”贺云翱说。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