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04-29 来源: http://www.zisha.com
“我都是根据壶势,随手刻绘,灵感来了,每一把都不一样,都是孤品。”国家级高级工艺美术师、安徽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紫砂文化研究院理事罗荣贤这样形容自己的紫砂作品。
但这看似随意之作,却都是点睛之笔,都透露着深厚的艺术功底与文化积淀。罗荣贤设计制作的紫砂壶,或绘或刻,为紫砂壶注入国画的神韵、书法的精髓,将书画与壶艺完美结合,在传统上创新,突显出自己独特的艺术个性。
作品:方狮壶
融会贯通
“你以后肯定是吃美术这碗饭。”在罗荣贤小时候,老师就给了他这样的评价。
从小喜欢写写画画的罗荣贤,美术课总是第一名,学校的各种书画比赛更是出类拔萃。因为字写得好,就连期末成绩单的评语,老师都让他代为誊抄。
眼看一个书画“新星”正冉冉升起,但作为家里的老大,他毅然放弃了高考,选择到镇上的扇子厂,边工作,边学习扇面作画。
然而,一直没有放弃美术梦想的罗荣贤,渴望站上更大的舞台。凭借着出色的书画功底和艺术灵气,罗荣贤考入了安徽艺术学院国画系,开始攀登更高的艺术之峰。
有学院派的理论,又有扇子厂的实践,期间,罗荣贤更是幸运地得到了陈师曾大师二代传人、著名海派画家袁劲中的长期艺术指导,艺术造诣日益提升。
九十年代末,在书画界名气渐隆的罗荣贤,在朋友的邀请下,来到了宜兴。他的书画在宜兴很受欢迎,不少紫砂艺人慕名而来,希望与他合作,在紫砂壶上刻绘。
随着深入的接触,罗荣贤深深地被紫砂壶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所吸引。2005年,他毅然辞去了扇子厂待遇优厚的美术设计工作,移居宜兴丁山开始潜心研究紫砂艺术。
紫砂壶的刻绘对于罗荣贤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艺术精髓;陌生的是表现媒介。
“刚开始,还是会有很多困难,与在纸上创作书画不一样,紫砂壶是有弧度的,而且每个壶的弧度都不一样,要完整表现书画的气韵,着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为了尽快掌握诀窍,罗荣贤曾尝试在碗上练习书画,以慢慢适应在有弧度的媒介上创作。
“艺术是相通的,都讲究点线面的构图美和造型美。”凭借着天赋、悟性和勤奋,罗荣贤很快就将书画艺术融会贯通于紫砂创作。
充满文人气息的罗荣贤,对竹子有着特殊的感情。“竹子养育了我,从小在山里,一抬头就看到竹子,对它的生长规律了然于胸。”钟爱竹子的罗荣贤,更是在紫砂壶上,把竹子的气韵表现的淋漓尽致。其第一把获奖的“清韵壶”,就是以竹子为创作灵感。
半世画竹,一生画兰,除了竹,罗荣贤还有一手绝活——画兰。看似简单的兰花,其实最不易画。寥寥几笔要把兰花,神形灵动地或绘或刻在紫砂壶上,更不是一日之功。
“刻绘兰花更是有讲究的,例如,叶子需长短不一,宽窄相间。”罗荣贤刻绘出的兰叶似翩翩飘动,兰花则仿佛都能闻到清幽芬芳。著名书画家沈文泰评价其:“兰花刻绘,目前无人能及。”
作品:福鼎
画龙点睛
2007年,罗荣贤创立了“石竹斋”陶艺工作室,不仅刻绘,更自己设计、制作紫砂壶,并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紫砂艺术风格。在他看来,把书画与紫砂完美结合,不能喧宾夺主。
“书画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品,不能为了书画,反而破坏了紫砂壶的整体美感。”
罗荣贤说,要画龙点睛,首先得“相壶”。每把壶都有其独特的走势,所以要先审视,构思好了再动刀,刻绘时要顺势而为,气韵统一。
以罗荣贤的“梅花通转壶”为例,一株梅花,贯穿整把壶,随着疏密、虚实、纵横的花枝,思绪也随之慢慢延伸,合理的留白,又让人充满无穷的想象。品茶时赏梅,仿佛总有暗香吸引你走向梅园深处。
像这样的点睛之笔,罗荣贤还有很多。一把传统的仿古,他在壶身正中央留下“美意延年”的刻章,章虽小,但文化意境却浓,这不仅是紫砂刻绘的高境界,更是文人制壶的妙智慧。
平常就喜欢看历史、人文等方面书籍的罗荣贤,更加钟情传统的老器形,但又不拘泥于传统,在紫砂壶设计、制作中总会在细节处加入自己创作思想,让人眼前一亮。像四方如意壶,他就在壶盖里面镂空“一生如意”四个字,并根据不同的泥料,在壶钮处镶嵌不同颜色的玛瑙,这种嵌珠工艺还是罗荣贤的专利。
正是凭借着深厚的艺术功底和不断创新的文化积淀,罗荣贤的作品获得了广泛的认可。2008年11月,“洋桶壶”获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主办的公益美术品博览会金奖;2009年5月,“吴经提梁壶”在《深圳)中国第五届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上获“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银奖;2011年5月,“四方壶”在(上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上获金奖。
奖项的肯定是重要的,但在罗荣贤看来,藏家的青睐则是最高褒奖。一个福建的藏家,就在收藏了罗荣贤的一把壶后,把家里之前的收藏十几把壶全都送人了,以后只要罗荣贤出新款,他都会收藏一把,成为罗荣贤的忠实粉丝。
以壶结缘,好的作品会说话,罗荣贤就是用他独特的艺术语言,以紫砂为媒,向更多的人传递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