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6-12-26 来源: http://www.zisha.com
历时3年的精心制作,去年11月,浬浦镇枫林村老箍桶匠黄珊卿,分2批制作完成了他的“浓缩箍桶业精华”工程,圆了自己29年来的心愿。
“总算做好了!”昨日,72岁的老箍桶匠面对记者,一脸激动。在他家40多平方米的陈列室里,记者见到了这些倾注他一生心血的“宝贝疙瘩”。这套形态各异,总计196件、117种式样、24个类别、91个品种的箍桶珍品,称得上是江南水乡箍桶文化的浓缩。一只只做工精致、形态逼真的木仿瓷茶壶、茶杯、酒杯、宜兴紫砂壶、“景泰蓝”大花瓶,让人很难相信都是用木头制成的。
黄珊卿出身于“箍桶世家”,祖辈四代都靠从事圆木手艺吃饭。因为家境贫寒,黄珊卿11岁就跟着父亲学习箍桶手艺,练就了一手绝活,以此四处谋生,足迹遍及安徽、江西等地。丰富的生活经历,也开阔了黄珊卿的眼界,箍桶技艺也跟着日臻成熟。
黄珊卿说,29年前他就开始设想制作一批能反映江南特色的箍桶制品,由于受客观条件限制,多年来,这桩心事始终未能付诸实施。直到2003年初,在家人的支持下,黄珊卿才开始苦心打造这批作品。2004年4月,黄珊卿制作出了第1批12个类别57个品种78件箍桶珍品,在市博物馆展出后,立即引起轰动。浙江省博物馆、绍兴市博物馆、杭州宋城旅游区等单位纷纷上门,请求保存这批罕见的民间艺术品。
2004年5月,黄珊卿又开始制作第2批107件作品,直到去年11月才大功告成。“这两批作品前后共历时3年时间,光成本费用就花去10万多元。”黄珊卿告诉记者,为制作这批作品,他跑遍江浙一带10多个县市收集相关资料,制作期间每天都到半夜才睡觉。
“在有生之年完成这批箍桶工艺珍品,也是我29年来的心愿。”黄珊卿表示,自己还有一个心愿,就是想用3年左右的时间,编写1部《圆木工艺制作手册》,把自己的箍桶制作技艺,用文字的形式保留下来。“目前,最大的困难就是我文化底子薄,不能把箍桶制作的整个过程,完整地用书面方式记录表述出来,这项工作做起来并不比实际制作来得容易。”不过,黄珊卿还是很有信心地说,不管困难多大,一定要完成自己这桩心愿。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